新冠后遗症:隐秘之痛⼁来⾃武汉新冠患者家庭的⼀⼿记录
原创特约作者谢海涛⼋点健闻
“由于担⼼被歧视,或出于隐私考虑,⼀些患者隐瞒⾃⼰的新冠病史,对新冠后遗症更是讳莫如深。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新冠后遗症问题认识不⾜。他们需要社会进⼀步帮助。”
6⽉25⽇,端午节,李华(化名)带着⽗母出去玩。
青⼭绿⽔之间,⼀家⼈采艾草、赏古迹。年近七旬的⽗母⾼兴得像孩⼦。
⼏天前,妈妈还在哭哭啼啼,说啥也要回⽼家,不想呆在武汉。李华劝了半天,⼼⾥很是难受。⽗母也不容易,1⽉底双双感染新冠肺炎,住院⼏个⽉;康复过程中,妈妈⼀直腹泻、腹胀,瘦成了⼀把⾻头,爸爸也不时头疼,感到乏⼒。
李华先后请了很多医⽣给妈妈医治,效果⼀直不明显。妈妈⼏度情绪失控,李华⾮常⼼痛,感慨现代医学对于⼀些新冠肺炎后遗症显得苍⽩⽆⼒,⾃⼰⾝为三甲医院的医⽣,却⼏乎⽆能为⼒,⽆可奈何。
武汉⼀位医⽣对⼋点健闻说,新冠病毒号称“perfect(完美)级”病毒,攻击的范围⾮常⼴,从脑神经到⾝上所有的组织器官都会攻击。北京地坛医院曾公布,新冠肺炎患者可合并ARDS、⼼肌损害、
凝⾎功能异常、肾脏损伤、肝脏损害等多脏器损害。⼀些新冠患者,视其发病时的严重程度、感染位置,在康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后遗症。
3⽉4⽇,国家卫健委为改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呼吸功能、躯体功能、⼼理功能、⽇常⽣活活动能⼒及社会参与能⼒,规范康复操作技术及流程,进⼀步促进其全程康复,组织专家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案(试⾏)》。
随着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逐渐增加,出院患者多层次、多类型的康复医疗需求⽇益凸显。为进⼀步加强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的康复⼯作,5⽉13⽇,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案》。
⽬前,国内对于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后遗症报道较少。由于担⼼⾃⼰被歧视,或出于隐私考虑,⼀些患者隐瞒⾃⼰的新冠病史,对新冠后遗症更是讳莫如深。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新冠后遗症问题认识不⾜。⼋点健闻先后致电⼏⼗位重症患者或其家属,相当数量的⼈说⾃⼰或家⼈没后遗症。
⼀位诊所医⽣曾作为医疗志愿者,参与康复驿站新冠患者的护理⼯作,患者出站后,很多⼈依然和他保持着联系,不时进⾏医疗咨询。他对⼋点健闻说,有⼀部分患者还是有后遗症的,但他不肯透露更为详尽的信息。
新冠肺炎后遗症,正成为⼀些出院患者的隐秘之痛。
△ 4⽉4⽇,武汉某⼩区。本⽂图⽚均为谢海涛所拍摄。
诡异的腹胀
李华的妈妈65岁,感染新冠病毒时,是轻症,但症状⾮常怪异。
1⽉26⽇,她怀疑⾃⼰神经有问题,全⾝⿇,多汗,⾝上皱皱巴巴的。1⽉31⽇做了CT检查,发现肺部已有炎症,2⽉2⽇住进医院。⽣病期间,体温正常,但⼀直腹泻、腹胀。
新冠发病后身体会发生啥变化4⽉初回到家,妈妈还是腹泻。李华咨询了中医,开了⽅剂,以提⾼其免疫⼒。⽅剂中有⼈参⽚,量不⼤。服了⼀周,不腹泻了,改为腹胀、便秘。
妈妈腹胀很凶,吃完饭就会胀,散步也缓解不了。“看着她的肚⼦咕咕咕,就⿎起来了,她憋得难受,认为⼜是那个病了,就很紧张”。妈妈往上按摩腹部,没⼏天,整个⼝腔都是臭的,⾆苔厚厚⼀层,连⼝罩也不敢摘。
妈妈也不敢吃饭,李华让⼥⼉监督她吃饭,⼥⼉只有9岁,说管不了姥姥,她怕吃了难受。妈妈对吃⾷挑这挑那,李华说,我们能吃的饭,你都能吃,腹胀咱们慢慢调理。
发⾯馒头,妈妈能吃,但就吃⼀点点。李华让她喝稀饭,“尽量稀⼀点,好消化⼀些,有营养些,蛋⽩质成分多⼀些”。
同事告诉李华,不能给妈妈喝⽜奶,要喝奶粉。李华买来⾼蛋⽩的奶粉,冲了两勺,喝完后,妈妈说⼜涨了。肚⼦⼀点点起来,“涨的时候,胃的形状都能看出来”,腹涨以后,挤压胸腔,妈妈就憋⽓了,甚⾄有些呼吸不顺,她慌了。李华赶紧给她按摩腹部。
同事说,少⾷多餐,⼀天最好五六顿。于是,妈妈⼀天吃六顿饭,每次吃⼀点点,同时多运动,但还是腹胀。
4⽉12⽇起,李华给妈妈服⽤中药⼤黄,帮助排⽓。⼤黄可以泻热通便、凉⾎解毒,常⽤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等。普通⼈服⽤⼤黄,⼀天吃⼀袋,妈妈得两三袋,⼀腹涨了就吃。服⽤⼤黄两个多⽉,花了6000多块钱。
同事告诉李华,⼤黄有毒性,不能多吃。李华逐渐给妈妈减量,让她⽩天多出去溜达,保持好⼼情,晚上服⼀袋⼤黄睡觉。
腹胀之外,妈妈还便秘。病情严重时,还要⽤⽢油灌肠。李华从医院买来⽢油、注射器,⼀般晚上六七点下班回到家,等妈妈吃完第6顿饭,就给她灌肠,⽤注射器抽上⽢油,推进去。她服了药,就睡了。
6⽉底,李华带着妈妈去医院检查,医⽣说不要再服⼤黄了,也不要再灌肠,这样会让她⾃⾝形成依赖。7⽉初,李华让妈妈停⽤⼤黄,但她还在悄悄服⽤。
这次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医⽣说,胃肠道受交感神经控制,妈妈的症状是交感神经紊乱,是新冠病毒攻击了神经系统,周围的⼀批神经功能受到影响。李华回想起,妈妈刚发病时,全⾝发紧,就是植物神经障碍的表现。
⾄7⽉初,妈妈的腹胀在缓解,但仍不时出现。⽩天,出去散步,就好⼀点。半夜⾥,有时也会腹胀,就揉揉肚⼦,再吃点吗叮咛和藿⾹正⽓丸。
吃点吗叮咛和藿⾹正⽓丸。
⼏个⽉的折腾,⾝⾼1⽶7的妈妈,体重由120⽄缩为90多⽄,瘦成了⾻架⼦。
△ 4⽉8⽇,是⼀些患者离开康复驿站的⽇⼦。
有规律的头疼
与妈妈相⽐,爸爸的康复状况要好⼀些。
爸爸在1⽉31⽇做CT检查时,发现肺部炎症。2⽉2⽇住院,期间⼀直喊头疼。⾄3⽉5⽇,爸爸头疼得想撞墙,⽽且喘不上⽓来,转进重症病房。
3⽉8⽇,爸爸突然病危,⼀直正常的体温烧到37.8℃,⽽且呼吸困难。检查发现,他双肺弥漫性浸润性病变,成⼤⽩肺了,免疫系统⼏乎被摧垮,淋巴细胞亚全线降低。医⽣给他应⽤⼤剂量激素冲击,⽤上了⽩蛋⽩及磷酸氯喹等药物,两天后才转危为安。
4⽉12⽇回到家,爸爸还是头疼,⼀般是下午疼、晚上疼,疼得不敢睡觉。
在李华印象中,⽗亲头部没受过伤,⾝体⼀直挺好,但他受病毒攻击的主要是头部,以前是⼀天到晚都疼,“就像爆炸那样,从⾥到外,放射状的疼,头⽪碰到都疼”。
在爸爸病重时,北京地坛医院在新冠患者脑脊液⾥检测出新冠病毒,证实新冠病毒可攻击⼤脑,爸爸随后做了头部磁共振,但没查出问题。
新冠疫情中,⼤脑受到攻击的患者并⾮孤例。
武汉退休医⽣傅医⽣说,她感染时,虽然肺部CT有些糟糕,但并未感到呼吸窘迫,只是觉得有点堵,她的难受在胃肠和头部。有10天时间,她想吐,不能吃东西,腿软,后来头疼,“就像脑壳⾥钻了个洞,洞⾥灌了铅,外⾯⼜有紧箍咒,疼得要死”。
傅医⽣年轻时,在乡下兴修⽔利,感染上了脑脊髓膜炎,后来在县医院治好。她觉得新冠病毒对她的攻击,重点在头部和胃肠。幸运的是,出院后她不头疼了。
新冠患者的头疼现象,⼀度将研究者的⽬光,引向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攻击上。
据第⼀财经⽇报报道,3⽉初,华中科技⼤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波团队对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神经系统研究显⽰,214名患者中,超过三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具体表现为三类:⼀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急性脑⾎管疾病、癫痫等;⼆是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如味觉减退、嗅觉减退、⾷欲减退、神经痛等;三是⾻骼肌损伤。
爸爸因为头疼,晚上睡不着觉。从前,他⾝体健壮,喜欢⼲体⼒活,看菜园⼦,挖地,很快就能睡着。
住院时,像很多新冠患者⼀样,爸爸⼀直⽤着,妈妈也这样。出院后,他离不开了,安
眠药有镇痛的作⽤,爸爸服下后,没那么头疼了,就能睡着。
武汉社区放开以后,李华时常带着爸爸出去。爸爸出去转⼀圈,⼼情好了,晚上也累,就睡着了。第⼆天,再问他,头疼没有?他说,好像没疼。
⾄7⽉初,爸爸说,最近⼀周不头疼了。
“操劳⼀点,就会吃⼒”
爸爸逐渐恢复正常,但仍不时感到乏⼒。
外孙⼥骑的⼩⾃⾏车,他从车上取下来,到街上修车摊上打⽓,摊主打⽓,他按着⽓门芯,扶着车⼦,偶尔也出点⼒,就⽓喘吁吁。
去景区玩时,爬了⼏级楼梯,就喘得不⾏,⽓短得很。妈妈也容易乏⼒。李华认为,这跟他们的免疫⼒受到攻击,没有完全恢复有关。
李华说,很多⽼年患者,在⽣病时,免疫细胞⼀度降得很低,对外来病毒不识别,也不形成抗体。爸爸病重时,免疫⼒垮了,所有的免疫细胞全线降低。李华⼀度怀疑他得了艾滋病,后来知道新冠病毒兼具艾滋病和“⾮典”的特点,本⾝就是摧垮免疫⼒的。⽽免疫⼒的恢复,需要⼀段时间,要看患者年龄和受攻击的程度。
⼋点健闻了解到,新冠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乏⼒现象相当普遍。
国家卫健委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案》中,提到躯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全⾝乏⼒、易疲劳、肌⾁酸痛,部分可伴有肌⾁萎缩、肌⼒下降等。多见于危重、重症型出院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制动所引起的继发性躯体功能障碍。
家住青⼭区钢花街的刘先⽣,回家两个多⽉还是时常乏⼒。67岁的刘先⽣是在2⽉发病的,⼲咳,乏⼒,胸闷⽓短,不发热,双肺被感染。2⽉14⽇住进雷神⼭医院,4⽉初回到家。到了6⽉底,他感觉总体上恢复得还可以,只是膝关节时常发软,腿脚没那么有⼒了,稍微动⼀下,就要出汗。附近医院的专家组织康复锻炼,他跟着练⼋段锦,感觉好⼀些。
江汉区民权街道陈⼥⼠回家3个多⽉了,也时常感到疲劳。陈⼥⼠59岁,患有⾼⾎压,2⽉5⽇因新冠肺炎住院,3⽉12⽇回到家。她感到,做⼀些家务,就腰酸背痛;晚上上床时,腰总是很酸,好像很累的样⼦。睡眠也没以前好,⼀夜要醒两三次。
江岸区同福社区张⽼先⽣60多岁,以前是退伍兵,⾝体还⾏,每天都要活动,还能照看7岁的孙⼦,做做饭,但3⽉出院回到家,如果操劳⼀点,就会吃⼒,每天睡觉前,要吸⼀次氧⽓,以缓解疲劳。
△ 3⽉25⽇,武汉同济医院。疫情中,很多患者的⽣命在这⾥获得了挽救,但其中⼀部分仍然要⾯对后遗症的折磨。
肺部纤维化
头疼减缓,爸爸的精神状态也好了,给他的医⽣经常打来电话,说⽼爷⼦,你什么事都没了。
爸爸认为⾃⼰好了,说话中⽓⼗⾜,有时和李华开玩笑,说这次⽣病,⽐以前的饭量还增加了。
李华不敢告诉爸爸,其实他还有后遗症。爸爸是重症患者,快出院时,李华就知道了他肺部的纤维化。“肺泡和肺泡之间,被纤维组织填充了,你吸进⽓,它扩展不开;你想呼出⽓,它也压缩不了,失去了弹性”。
妈妈是轻症,肺部也有⼀点点纤维化。妈妈从⽣病时就吸氧,回家后,李华担⼼她肺部没恢复好,还让她吸了⼀段时间。但长时间吸氧,⾃⾝功能不易恢复,也会加重肺部纤维化,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