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相关性腹泻疾病机制、防治、发病率、发病机制及全程管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即新冠病原体,是一种高致病力的呼吸道病原体,主要症状是呼吸系统受累,但它也常引起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可能在呼吸道症状之前出现,在具体的胃肠道症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
患儿影响
新冠发病后身体会发生啥变化新冠相关性腹泻患病率在 2%-49.5%,以稀便或水样便为特征。平均排便次数为 3.3-4.3 次/天,平均腹泻持续时间为 3-5.4天。症状严重每天排便次数更多,可达18-30次。5-11岁儿童腹泻患病率较高(23.8%),新冠腹泻患儿表现为较高全身性炎症状态。
发生机制
SARS-CoV-2病毒相关性机制:SARS-CoV-2与其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CE2)结合。在肠道中SARS-CoV-2病毒孔蛋白、E 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调引起的离子失衡、屏障完整性破坏和炎症在新冠相关性分泌性腹泻和肠漏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非 SARS-CoV-2 病毒相关性机制包括高炎症反应、肠道菌失调、继发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的使用、肠内管饲喂养、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等,其中肠道菌失调是非SARS-CoV-2 病毒相关性腹泻机制之一,而在新冠患者中肠道菌微生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肠道微生态变化影响
健康个体肠道微生态平衡,微生物多样性丰富,而某些个体肠道微生物发生改变,多样性减少,组成改变。菌失调增加严重 SARS-CoV-2 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新冠的严重程度,恶化临床结局和/或降低新冠疫苗的应答。
急性新冠感染与持续的肠道菌组成变化和短链脂肪酸(SCFA)生物合成受损以及氨酸代谢紊乱有关。初次感染时出现的菌失调也与急性新冠后综合征(PACS)相关包括慢性呼吸道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肌肉骨骼症状、皮肤病症状。急性新冠感染后期,肠道菌持续遭到破坏,表现为产SCFA细菌粪杆菌属、真细菌和罗氏菌属持续减少。急性新冠后肠道菌组成的改变也与急性新冠后综合征相关。
新冠大流行后,严格执行社交距离、广泛采取卫生措施、定期接种疫苗和限制出行的控制
实践,可能会对婴儿的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并对肠道中早期细菌定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益生菌减少可能影响新冠感染后的恢复
肠道微生物组成异常会增加个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新冠患者在痊愈后 6 个月仍存在肠道菌失调。益生菌对新冠的控制是有益。
图 3:新冠患者肠/肺菌失调示意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可能在新冠全程管理中发挥有益作用,尤其是对新冠相关性腹泻的防治
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新冠管理,新冠防治也对个体一生肠道微生态平衡产生影响[,补充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对于新冠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包含长双歧杆菌(主要定植于结肠或直肠)、嗜酸乳杆菌(小肠中段)和粪肠球菌(整个消化道)3种益生菌,活菌数均不低于1.0x107CFU。三菌联合通过占位、营养、抑菌、免疫调节平衡肠道菌、调节免疫和修复肠道屏障等作用,防治消化系统疾病。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用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防治。
新冠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通过多重作用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在新冠全程管理中发挥有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