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成为近期沪上的一个热门文化现象。
2008年底,由周立波创作的海派清口代表作《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我为财狂》持续火爆上海滩,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笑侃三十年》
演出40场创下票房一千万元。今年5月,前者的姊妹篇《笑侃大上海》在开票一小时内就被抢售一空。据统计,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在120分钟内使观众笑声次数达680多次,创下上海演出史上的奇迹。如今,满城争说周立波现象,正在上海蔓延,而通过网络和碟片,周立波独创的用上海方言“雅侃时事”的海派清口,也渐渐为全国人所熟知。
周立波,出生于1967年4月22日,1981年考进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泰斗姚慕双、周柏春。成名于80年代末,其表演风格亦庄亦谐、
独树一帜,融各派冷面滑稽于一体,又不失人文才情的调侃和嘲讽。曾下海经商,2008年底回归戏剧舞台。余秋雨盛赞其为“如果
上海滩50年出姚慕双和周柏春,那100年也未
必能出一个周立波”
。[1]海派清口,源自滑稽戏、独脚戏。其形式是在舞台上一个人,一张嘴,一个提示夹,以上海话脱口秀的形式演出2个小时。“清口”,是区别于依赖情笑话的
“荤口”、“粗口”。与赵本山之于东北二人转,郭德刚之于传统相声立足于传统,又加入创新内容不同的是,周立波很大程度上跳出了上海滑稽戏的圈子,举起了“海派清口”这一全新旗号。
他自创的“海派清口”是一种融合了上海本地单口滑稽戏、
香港“栋笃笑”以及北京单口相声等曲艺表演形式众家之长的表演艺术。
海派清口主要以口头语言来进行说唱表演,运用节奏鲜明、
自然流畅、诙谐俏皮、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来营造情趣、意趣和理趣之效果。在审美风格上,表现为幽默与滑稽,可以归为“谐谑”类曲艺艺术。它吸收了上海本地滑稽戏和北京单口相声的表演精华,讲究“说、学、逗、唱”,来为制造笑料服务。
“说”,即口头语言的叙说,是海派清口艺术表演方式的主体;“学”,指在说演过程中,对各种声音效果,包括神情姿态夸张传神的虚拟
内容提要:作为近期沪上的一个热门文化现象,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持续火爆申城,并渐渐为全国人熟知。本文探讨了海派清口的艺术特,认为海派清口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海派文化的幽默表达。
关键词:周立波海派清口海派文化
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艺术
◆鲁雪莉
性模仿;“逗”,指以组织“包袱”等手段展示笑料、实施逗乐;“唱”,是指专门摹仿演唱戏曲、歌曲,包括曲艺之中的唱腔和唱段的功夫技巧。“学”、“逗”、“唱”穿插在“说”之中,成为海派清口的辅助表演形式。但海派清口和上海本地单口滑稽戏有所区别。上海本地滑稽戏一般以一个故事为主,无论是单口表演还是对口表演,一般都有较为严格的角定位,通常是通过一逗一捧的喜剧性话语,来组织“包袱”,塑造形象、表达主题,表演者的角化痕迹非常明显。而海派清口的表演者,并无严格的角定位,叙说者就是叙说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没有戏剧化角的限制。海派清口与北方单口相声也有所不同,北方单口相声在叙说故事的时候,先使情节层层垫稳,把笑料包得很严密,“大包袱”都在最后很干脆地抖出来;而周立波“海派清口”的小故事之间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很多“小包袱”都随时剥露,更加注重语言谐趣的滑稽性运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夸张,更强化了戏剧化效果。
作为一门融合借鉴众家艺术之长的曲艺艺术,海派清口还吸收了香港“栋笃笑”表演艺术的精华。“栋笃笑”,英文叫做Stand-UpComedy,站着做的喜剧,作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香港从西方引进华人社会的喜剧表演艺术。那些表演者自编、自导、自演,在舞台上以讲笑话谋生与
成名,场地无论大小,舞台无论设计如何,重点都只在表演者本身。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吸收了“栋笃笑”单人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的个人表现形式,而又有所创新。“栋笃笑”在内容上往往是一个大主题,分成数个章节,每个章节互相联系,有写得相当完整的剧本,极少“即兴”成分。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并无剧本,只有几行写在提示夹上的关键词,有主题但摆脱连贯情节,注重表演者的“即兴”发挥,像是闲谈,更偏重与台下观众的互动性及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形式上更追求自由。
海派清口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在非常强大的传统基础上的原创”,它“非常巧妙有效地对接上了上海的独脚戏、单口相声等这种即将消逝的传统,而且可以说别有洞天”。[2]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曲艺形式上,博采众家之长。自幼滑稽演员的扎实功底,为他海派清口的开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对于“谐谑”类艺术表演而言,在其艺术幽默品格的熔铸上,语言谐趣的滑稽创造性运用是最为根本和直接的手段。周立波运用语言的功力深厚。语言幽默在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借助语言的夸张、误会、巧合、对比、诡辩、差错、拉扯、偷换、谐音、拼凑、重复、双关来形成“噱”(逗笑)的效果。他正话反说,交通、股市、教育、时事……常在不经意中穿插匪夷所思的连环噱头。比如,“别以为你握着宝马的方向盘就可以掌握人生的方向,不小心驾驶你照样可能撞墙上,气囊不一定
会开,你的脸绝对会打开”;“如果说06年到07的10月份之前,我们中国的股市是科幻片的话,那么07年到08年就变成惊悚片了。”让观众忍俊不禁。“谐谑”类艺术形式的喜剧性构成,还得益于成为笑谑手段与风格技巧的“学”、“逗”、“唱”。学,周立波学什么像什么,惟妙惟肖。滑稽泰斗周柏春逝世后,他以自己逼真的模仿让观众领略大师风采;他模仿总理“有腔调”地面对飞鞋巍然不动,惟妙惟肖地演绎出国家领导人睿智的大家风范。逗,是他的拿手好戏,举手投足都是艺,进戏出戏特别自如,令人不得不佩服他滑稽演员的基本功力。唱,他唱费玉清的歌,唱刘欢的歌,声音形体都酷似。从中又加入自己的思考,机智而又诙谐地表达出来。针对金融海啸经济大环境下的股市,他改编流行歌手张惠妹的歌曲《听海》,唱出了众多股民的心声:“听,海啸的声音,叹息着股民的伤心,却还不清醒。是不是我们,我们拎太不清。该抛不抛,该逃不逃,就全给套进。”先天的诙谐性格和后天的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为他的表演增添了光彩。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不仅有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还有演唱、舞蹈等大众喜欢的元素穿插其中,并结合一些影像配合表达。像《笑侃三十年》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老式公用电话、草绿军装、爆炸头、砖头大哥大、
“有车一族”珍藏
的自行车票等珍贵旧物件,这些三十年衣食住行的经典元素,都一一重现于在舞台上,令观众时时沉浸于怀旧与感悟之中,大笑之余又若有所思。
一般而言,“谐谑”类曲艺在艺术的创演实践中,由于以幽默和滑稽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形态特点,极易陷入拿笑乐当目的而流入低俗的境地之中。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却并非如此。可以说,海派清口内容和主题的积极健康保证了其思想境界与艺术品位的“雅”。在周立波对市民生活的反映中,一以贯之的“民生视角”形象地揭示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在提供娱乐的同时,“观风俗,知薄厚”,为人们描述民俗、民风和社会文化,即提供历史文化之镜。《笑侃三十年》中,他寻着三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从上海姑娘衣着花样的翻新,到弄堂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再到上海人住房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上海这座城市开埠近170年和改革开放30年里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和人情世故,勾起了几代上海人五味杂陈的集体记忆。在回忆30年衣食住行共同记忆的同时,一些关注30年变迁的妙语也充满智慧,“这30年我们两只轮子少了,4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等等,常引来现场观众爆笑。其中的幽默也引人深思,如他评论现在城市小孩的压力大:“现在的孩子是幸福但不快乐”,
“如果一个国家的小孩子不天真,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缺乏想象”。纪念上海解放六十周年的《笑侃大上海》,周立波也选取了以小见大的民生视角,貌似“意识流”的随意调侃中勾勒出大时代和大上海的侧影,而幽默与一些精致的小思想在对世态的嬉笑怒骂中信手拈来。《我为财狂》则以财经为主线,从大众关心的股市、房价讲到次贷危机、证券市场,嬉笑怒骂间一一盘点“波澜壮阔的2008”,带领观众们一起游历了整部“中国股市发展史”。周立波“海派清口”的内容和话题都很贴近潮流、民生,不仅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富有鲜明的时代彩。其中蕴含的时事情结也为他的清口表演增添了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
时事是周立波海派清口的“灵魂”。周立波很热衷谈时事。他说:
“海派清口着眼的是当下的事,……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里把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人与事搬到舞台上,融入到我的节目中来。”[3]两个多小时的“一张口,一个人,一台戏”,周立波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观众分享他的时事心得。有轰动效应的新闻都会成为他表演的素材。调侃小布什被扔鞋,对比卢武铉事件与陈水扁事件,评说萨科奇,他以个人化的带有浓烈海派彩的叙述触及当下的社会关注点,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带领观众阅读和体验生活,对社会进行思考。如他应观众之请评说刘翔退赛事件,“人有时候放弃未尝不是对过去荣耀的一种尊重。”他对时事的评论语言洁净凝练,意味深长,褒贬鲜明而又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紧贴时代的各种趣闻轶事里,周立波独特的观点与角度,熟悉的沪语演绎,嬉笑怒骂中引发的人生智慧,充满了笑声却又处处蕴涵哲理的噱头,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市民滑稽,而进入到了令人折服的大滑稽境界。
方言节目如果要突破地域的限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周立波海派清口之所以能够日渐风靡全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在于它所蕴涵的上海海派文化,这种文化蕴涵赋予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坚实的生存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海派清口因而被誉为是“海派文化的幽默表达”。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特殊的历史、形象与精神,城市居民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对于上海而言,它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成过程是市民社会兴起的过程,因而在这块土地上发育而成的“海派文化”,市民性是关键的元素。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以市民大众为主要对象,突出地反映了市民的文化情趣,贴近市民生活和心态,较好地满足市民的口味和需求,可以说就是一种生存于口边的海派市民文化。《笑侃三十年》中,从上海的风土人情、历史面貌谈到文化特,他用带有滑稽彩的语言铺叙了他作为一个上海市民的感受,“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洋溢着作为上海人的自豪感,“上海创造
了很多奇迹,东方明珠,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金茂大厦,阿拉上海人值得自豪的东西太多了”;“上海磁悬浮大手笔,一百个亿,解决了三十公里的交通难问题”。《笑侃大上海》几乎涵盖了上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反映了大多数典型上海市民的心态。周立波所讲的一个个话题,就像透过城市表面的浮光掠影,逐一抽丝剥茧,向我们展现一个立体的上海和它独特的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海派方言,如“打桩模子”、“元宵模子”、“做特”等,也在周立波的清口中作为“文化密码”频频出现,在与观众的共同解码中获得情感共振。周立波说,“我是主动去探索这座城市的思想,想与观众一起整理
这座城市的发展线索,希望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这座城市的思考,我希望能帮助大家回对这座城市和对'海派'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
周立波的清口中不乏对今天某些不能让市民满意现象的讽刺,其中蕴涵的“批判现实主义”,也是上海敢为天下先的地方。从开始的针砭时弊到如今的反讽生活,都贯穿了他表面戏谑而内里严肃的通透态度。他讽刺假货,揶揄统计数据、大牌明星,开涮股市,观众获得少有的“精神慰藉”。如他揶揄明星:“蒋大为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倷听到过伊唱过别个歌伐拉!前两天电视里又看到伊,又在那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格枝花开了30年还没谢忒”;他揶揄中国足球,“中国足球运动员的伟大之处在于虚心好学,他们学会了染头发,学会了泡吧,他们讲话像欧洲人,踢球像原始人”;他也嘲弄股市,“现在的股市是老板进去,瘪三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人才进去,棺材出来;博士进去,白痴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学巴菲特进去,被扒了皮出来;大小非解禁进去,大小便失禁出来……”,在“笑侃”背后,是对金融风暴、房产、民生等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一位深得上海文化精髓,土生土长的上
海人,周立波也继承了海派文化中机智、含蓄、灵活的思维特点。《笑侃大上海》开首,他戏谑而又不失善意地叙述“战斗英雄”的故事。同学的爸爸“战斗英雄”喜欢给周立波讲自己如何从尖刀班班长成长为尖刀排排长、尖刀连连长的事迹,全班人都死光了,他成了班长,全排人都死光了,他成了排长,
全连人都死光了,他成了连长。“哪像电影里演的,'砰'一不死,'砰'一不死,是人,'砰'一都要死的。”借战斗英雄之口,周立波解构了曾经被经年累月宣扬的红神话,含蓄而又机智地表明改革开放就是从神话的破灭处起步的。周立波的台词亦是充满了海派文化的思维方式与想像。如“记住!婚姻是套餐,要吃一起吃,婚姻是通货,要去一道去”;
“一个人想要一辈子开心,你就去做好人,想要半辈子开心,你就去做官,因为,你还要拿出半辈子去忧国忧民!”;“人人喜欢钞票,但钞票不一定喜欢人人”;“你说实话会得罪朋友和领导,说假话会得罪自己”;在语言的戏仿、混融与对位中呈现海派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思索。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丰富了上海富有地方特的曲艺形式,是对上海地域文化精神的精彩代言。
参考文献:周立波
[1]余秋雨.周立波是“意识流”·冲刺春晚没必要
[N].新闻晚报.2009-02-16.
[2]钱文忠.周立波重拾地方文化信心[N].新闻晚
报.2009-05-12.
[3]周立波.走进剧场思索上海·搞笑不是我的目
的[N].新民周刊.2009-05-20.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