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要有地域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建立在丰厚、扎实的地域文化底蕴基础上。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双向多维度的引导和共享,一是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全面了解、领略我们国家穿越千年的瀚如烟海、灿若繁星的文化脉络,二是从我们自身所处的特定地域人文环境出发,与学生一起感受和构建。
关键词:地域文化、培根铸魂、创新研学,多屏+舞台方式
一、把握时代主题,用心培根铸魂
作为教师,我们应把握时代主题。因为时代主题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思想引领性、历史启迪性和行动激励性[1],是培根铸魂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领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也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把培根铸魂的使命扛在肩上,并将这一使命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教师是文化以及文化作品的重要传播者、宣讲者,推荐者,他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观、道德情操观,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文化鉴赏水平的高低,所以,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的内容,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融入骨血里的文化自觉和
鉴别意识。文化自觉源自于文化觉醒,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血与火的斗争淬炼而产生的自觉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更是要筑牢这种意识,注重培根铸魂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要随时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契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们感受到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涵养与中国人民优秀意志品质的关联,从而以豪迈的姿态与激情,自觉投身到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去。
二、拓展地域研学,用情挖掘文脉
五千年来,优秀、浩瀚、博大、经典、精深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驱动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并据此形成文化自豪,进而与学生们共情、共勉,一起达到文化自信的目的。笔者工作的高校地处湖南省益阳市有着深厚的底蕴、珍贵的典籍、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流血牺牲的益阳籍先烈英们,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个地域的文化富矿,信手拈来,皆可品可读、可歌可赞,都是我们能够运用于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我们这些教师要提前做好自身的功课、学习和掌握地方的历史文脉外,还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打破传统的三尺讲台的固化讲学模式,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规划好主题和时间,带领学生
走出校园,共赴地域文化的研学之旅,去实地探寻地域文化的源头,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历史文化片段的高光与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采撷史料、考证掌故、搜集素材,对我们所处地域环境的历史文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梳理,从而使这些地域文化的辐射半径和承载的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扩大,最终让师生们一起将思政教育的答卷写在地域文化浸染的热土上。笔者曾与学生们共同讨论时下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讲到了同志当年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过程。因为同志曾两次到安化调研当时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这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我们在与相关部门联系后,带着学生到了安化,去实地探访那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去了解这篇调查报告形成的时代背景,这类研学效果不错,也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并主动作为,拓展更多的方式讲好中国地域文化的故事,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
三、结合多屏+舞台,用力突破创新
现在的学生成长于数字媒体时代,我们应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充分激活他们的素质潜能,组织、引导、鼓励其运用移动互联网数字工具[2],发挥这类媒体的优势特长,采取多屏+舞台等多种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地域文化的构建活动中来。这种构
建就是创新突破。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思考并寻到地域文化与红文化的楔榫。 “多屏”,就是布置学生根据实地研学掌握的素材制作主题短视频;“舞台”,也是在通过研学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甄选适合编创的题材进行舞台化排演。
1,短视频呈现
我们的社会现在已进入到全民短视频时代,尤其是在我们艺术类院校,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已掌握了短视频的基本制作方法、叙事方式、传播特点。这就为学生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提供了载体和手段。教师可遴选与本地文化相关联的主题,让学生在实地亲身学习、了解、感受和沉淀后以各自的角度独自并精准地完成主题自洽的短视频的创作与发布。如此一来,我们优秀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精神价值便可承载于具有圈层效应的多屏数字媒体中,其内容也随着多屏化的短视频所具有的较强社会属性,带来更多的热度和黏度。笔者曾与学生一起到益阳市下属的桃江县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千年的山歌形式“胡呐喊”,探源“胡呐喊”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历史文化渊源。屈原曾被流放到桃江,并在此地作千古名篇《天问》,而“胡呐喊”最早就是由《天问》衍生而来。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胡呐喊”独特的别致声韵和亢婉音调形成了短
视频主题的逻辑内联关系,也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学生们从史料查询、遗迹考证、素材搜集到对相关人员的采访、最后形成文案等,全程独立完成,最终形成并发布的短视频作品,不仅对“胡呐喊”这种地方的小众艺术形态进行了简介、宣推,而且在寻求与受众达成文化与爱国心理共鸣、共情的同时,共同经历了一次地域文化艺术与爱国主义情怀的沉浸式体验。
2,文艺节目排演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享受艺术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开放的教学理念注重要求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敢于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因此,只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就可以激活他们的才艺技能以及创作欲、表现欲。在规定的主题下,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各类型的文艺表演活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方法,不仅可以发挥和拓展他们艺术素质,更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地域文化与红文化的复合魅力。五十年前,益阳籍著名作家周立波回到他的家乡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进行调查研究,创作出了反映那个年代火热生活的著名长篇小说《山乡巨变》。2022年,我应邀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益阳市“月圆新山乡”中秋晚会。该晚会具有浓郁的地域互文性。一是晚会选址在周立波的老
家清溪村的户外,这里是他创作《山乡巨变》的策源地;二是所有诗作均出自本土诗人之手,其颂扬、歌赞的也是益阳这方山水独特、美好的气质以及益阳的人文精神品格;三是参演人员身份多元,有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新农人、乡村教师、支援外地抗疫的医护人员等,以此营造出“天涯共此时”的文化皈依感。学生们认为,这个活动意义极大,一是契合了当下提倡的调查研究之风的政治导向,二是增强了学生们对地方文学与中华文学关联度的了解;三是提升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方面的素养。他们在春风化雨般的亲身参和体验中也夯实了自身的政治信仰和品德修为。
结语:
新文化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具有广泛的地域性。所以,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根基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遴选并确立主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感受、研学;同时,还要充分掌握现代数字媒体的制作、传播趋势,挖掘、发挥学生的艺术素养,把这些手段灵活、有机地运用到思政教育当中去,以达到用先进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正刚 彭益民论新时代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P127-130
[2]管胜昔文化自觉视野下湖湘文化融入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P46-47
作者简介:郭卫平 (1964——) 女 湖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教学法。
周立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