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黄河》和周谷城《泛说小品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兵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日本兵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日本兵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
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这是民兵。提着
大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
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周立波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兵,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
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了对抗战英雄的热烈歌颂。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
C.提大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2.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
3.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做简要赏析。
【答案】
1.A
2.①自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从视觉、听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
②社会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大环境;以王首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构成民众形象体,营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3.特点:①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②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
赏析:①内容: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②形式: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的能力。
A.“表现了对抗战英雄的热烈歌颂”错,表现的是黄河的雄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生需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段是自然环境,“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描写黄河的气势,“万道灿烂的阳光”“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是视觉,“发出嚓
嚓的声音”是听觉,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黄河,通过写水浪、冰雪团块等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用黄河的力量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
社会环境:“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写日军肆意侵略,导致村庄被毁。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写当时八路军的体形象,写他们为抵抗日军侵略想方设法,指挥战斗;“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这是民兵。提着大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是民众体形象,表现了全体民众团结一心,抗击侵略。二者结合又写出军民一心保家卫国,从而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和赏析文本内容、形式特点的能力。
第一问是“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这问是简单的概括筛选信息和分析作者观点的题型。
由文本二“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可知,周谷城认为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
第二问是结合上述特点赏析文本一。
首先从内容的“载道”“道理浅显”上分析,文本一记叙“我”行军途中,看到黄河壮丽景,看到军队全力保家卫国,看到民众团结一心,从而表达了文本“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的主旨,讲述了浅显易懂的道理。
其次从形式的“短小”“结构的严密”上分析,本文只有1500字左右,篇幅短小,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情节清晰,结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