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及其艺术
  滑稽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是古已有之的。它一直和美学中的喜剧传统相关联。早在我国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指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索隐》对之解释道:“滑,乱也;稽,同也。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我国古代喜剧正是从俳优、滑稽戏发展起来的。西方最早的喜剧——古希腊的喜剧也是在民间滑稽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而历来的美学家多以喜剧为研究滑稽的材料。有的以喜剧包含滑稽,也有的以滑稽来包容喜剧。
滑稽是审美范畴的一种。从审美对象说,它的特证包含某种丑的因素,但丑的分量远不能构成对主体的威胁或压力,是无足轻重的,不屑一顾的;从审美经验说,它引起主体的嘲笑,表明主体对这种丑的形式背后有关的客观规律性达到了清醒的认识,自信能够制服丑的,冷静理智在态度中占了优势。除了这些共同方面以外,不同类型的滑稽或喜剧性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情感态度可以很不相同甚至绝然相反,可以是仇恨、鄙弃,可以是惋惜、同情,甚至还可以是钦佩、赞赏。表述这一范畴的近义词有:喜剧性、可笑、谐谑、幽默、风趣等。有一类滑稽,与敌意的嘲笑相对应。恶势力溃败时表现的丑态是一例。由于反
动势力的作为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相违背,他们的恶行终究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他们在惩罚面前的各种丑态引人发笑。在嘲笑中既包含对反动势力的无情鞭挞,也包含对历史运动客观规律的确认;既流露出对恶行的鄙弃痛斥,也表明了对其必然失败的原因的洞察。
艺术作品可以集中这样的审美对象而形成喜剧,其社会功能在于用嘲笑来焚烧丑行,提高对丑行的警惕与防范。另一类滑稽,则与友善的嘲笑相对应。好心人在失误时表现的窘态就是一例。在好心的行为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招致小小的挫折,在这类闹笑话的局面中,行为的不驾驭规律、不符合目的使人们发笑。在嘲笑丑的因素同时,却保持着对行为意图的肯定,为他们感到惋惜。如马戏团小丑模仿绝技演员时的笨拙举止,此类因掌握不了规律或违反常规而造成的不协调、不合理、不得体的形式,使人们失笑,笑它的同时要求自己避免它。 概括这类审美对象而构成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类愉快地向自己的蠢笨告别,借此改善行为,改善社会。还有一类滑稽是以精心设计的悖理或荒诞来招惹戏笑。它多半表现在语言艺术中,象相声或文字游戏中常常遇到的双关俏皮话、同音歇后语、打油诗、说反话之类,把本来不相干的东西出人意料地联系在一起。如在一幅画里出现荒唐可笑的场景,在一首乐曲里出现粗鲁的不协和音的喧闹,把强烈对比的形象紧密并置,也属此类。
中国古代的优人善于“以讽代谏”。例如楚庄王要以“棺椁大夫礼”葬一匹爱马,优孟却请庄王以“人君礼”葬它,说这样可使诸侯都知道“大王而贵马”,庄王一听就觉察了自己的过失。优孟设计更加荒唐的建议,使楚庄王在嘲笑之后省悟,这类讽喻能制止或避免意志行为领域中荒唐事故的发生。它的幽默所引起的笑,虽然在间接的层次上也隐含着对恶或愚的鄙弃,但在直接的审美关系上,既不是笑恶,也不是笑愚,而是流露了对讽喻者巧智的赞赏。在喜剧的结构中通常具有的精心设计的荒诞中,往往含有睿智对微丑的宽容,显示人生态度的豁达。另一类滑稽,则与友善的嘲笑相对应。好心人在失误时表现的窘态就是一例。在好心的行为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招致小小的挫折,在这类闹笑话的局面中,行为的不驾驭规律、不符合目的使人们发笑。在嘲笑丑的因素同时,却保持着对行为意图的肯定,为他们感到惋惜。如马戏团小丑模仿绝技演员时的笨拙举止,此类因掌握不了规律或违反常规而造成的不协调、不合理、不得体的形式,使人们失笑,笑它的同时要求自己避免它。
概在西方美学史上,企图解释滑稽本质的美学理论有3种:①鄙夷说或优越感说。为T.霍布斯所倡导。他认为嘲笑是对某些尊严的重要人物的鄙夷,当人们发觉自己的处境比所看到的人的不幸优越得多,或自己从前的蠢笨比它强时,就觉得“突然荣耀”。H.柏格森把喜剧性
效果解释为“机械性压倒生命”的说法与此相似,认为人的行为本是有生命的活动,如果他突然呈现出无生命的机械动作,就惹人发笑。②乖讹说。为I.康德与T.李普斯所主张。他们认为笑是出于对某种预期情景的突然失望,或者由于某种要求被外界粗暴地否定了。A.叔本华的看法与此相近,认为滑稽纯属发现了根本不存在的联系。③释放说。为H.斯宾塞与S.弗洛伊德所提倡。认为当思想从高尚的观念突然转到卑琐的观念时,过多的神经能量蕴藏没有花费掉,就溢出来成为笑,笑就是能量的释放。弗洛伊德按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观点重新解释了“释放”概念,认为本能冲动从社会抑制下释放出来会形成滑稽。这三种理论,不但各自都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而且加在一起都还不能解释滑稽的全部表现形式。《史记索隐》引崔浩语:“滑稽,流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滑稽也是一种丑,这种丑不以恐怖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荒唐可笑的样子出现的。丑的东西不是安分守己地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却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不是丑而是美,于是弄巧成拙,引起人们的嘲笑。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看到了丑硬把自己装成美的时候这才是滑稽。”滑稽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观众的笑声就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社会评价。不同的滑稽对象可以激起观众不同彩的笑,从而体现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如对敌
人进行讽刺的嘲笑带有愤怒的谴责,对人民自身缺点的识破则带有含蓄的幽默,对于诙谐、风趣、机智的正面人物如七品芝麻官那样的滑稽想象,则令人发出赞美的兴高采烈的爽朗大笑。在笑声中肯定一切真和善的东西,在笑声中烧毁一切假的恶的丑的事物。丑和滑稽也是艺术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滑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辟出《滑稽列传》专章,为滑稽艺人立传了。《史记》中记载的滑稽艺人称为“俳优”,是统治者的玩物,他们以逗笑君王、为他们排遣无聊为己任。但作为玩物,只要能搞笑,他们有时可以说一些出格的话。《史记》中记载的俳优优孟和优旃就利用了滑稽的讽刺功能对君王进行谏言的事例: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 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 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 礼葬之,薄,请以人 葬之。”王曰:“ 如?”对 曰:“臣 请以雕玉为棺……发甲卒
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 卫于 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齑以姜枣,荐 木兰,祭以 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始皇尝议 大苑 囿,东 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 中,寇从东方来,令糜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 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为故止。
在太史公笔下,优人的言辞行止才有了生动的描述。颇有一些俳优还善歌能舞,但俳优无不以他们独特的语言滑稽技巧为能事。俳优尽管有着高超的滑稽天赋,甚至有着某种言辞上的“豁免权”,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恐怕不能不用来根据致笑对象的个性 ,不断地设计谋笑的程式,研究新的方法和途径,如优孟之谏马,优旃之谏大苑囿,谏漆长城等。在笑声中实现讽谏,可以说,这就是滑稽的一大功能。优孟、优旃所运用的滑稽
技巧,与现代滑稽戏中“欲擒故纵”、“先纵后擒”等一类“滑稽套子”(包袱)十分接近。俳优们不得不苦心经营,言必致笑,才使他们终于成为了封建王宫中的“弄臣”。
滑稽艺术从其诞生伊始,就与电台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滑稽艺术得到了更多发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常组织各种滑稽节目的录音,或去现场录实况,或把演员请进播音间。60年来,在上海电台的库存资料中,积累了大量滑稽作品的录音,收藏了大量的老唱片,这些声音资料真实记录了上海滑稽艺术的发展轨迹,是名副其实的声音档案,其中不乏堪称绝版、稀有的资料。被统称为上海滑稽的独脚戏和滑稽戏,是上海特有的曲艺样式和戏剧剧种。于嬉笑怒骂中透露出苦乐人生的甜酸苦辣,在讽刺鞭挞中倾注着耐人寻味的社会体验。20世纪初兴以来,在长达近100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诸多名家,留下许多经典节目和精彩录音,构成上海滑稽艺术的宝贵财富。
上海的演出市场出现了一个票房奇迹:周立波“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自去年125日在兰心大戏院首演以来,场场爆满,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应观众强烈要求连连加演,至200938日,共演出了20场,后又移至美琪大剧院演出11场,总计31场,观众多达38000人次,票房总收入近650万元。在《笑侃三十年》成功演出的态势下,又推出了《笑
侃大上海》,票房仍旧火爆,30场演出的戏票很快售罄。“海派清口”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热点,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密切关注,连一向朝南坐的央视春晚总导演郎昆也坐不住了,把周立波与小沈阳相提并论,并说要研究一下周立波为何如此火爆,有了将海派文化引入春晚的想法。周立波现象的出现,使通俗艺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尊重,为推动海派滑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成功范例。日前,有关部门召开“周立波海派清口研讨会”,围绕“周立波现象”邀请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这是一次关于海派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会者一致认为,与小沈阳一样,周立波现象的出现是“应运而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周立波的成功既依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环境,更凭着扎实功底所具备的艺术实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根植于海派艺术的代表——滑稽艺术,属于通俗文化的范畴。在滑稽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其他妹艺术特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清口”艺术。一身西服、一本提示夹、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舞台上120分钟表演,紧跟时代热点,关注民生话题,每场演出无不透露出的智慧和幽默,让观众在捧腹之余收获了一份快乐和思索。许多精彩的段子已经广为流传。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作为“笑”的艺术,滑稽艺术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笑”是和谐社会的一种美的姿态,发自内心的“笑”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生活需要“快乐文化”,尤其是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观念的不断碰撞,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等因素,人们容易烦躁、抑郁、不安,此时健康的笑声可以使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排除忧郁,人们喜欢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正在于生活是需要开心的。“在人文领域,没有通俗文化的介入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即便是学者教授也不应该鄙视通俗文化,每一个人不管地位多么的显赫,都没必要掩饰自己基元性的通俗身份。既然通俗是我们的重要生态方式之一,那么,我们也就有权利享受通俗。”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通俗的声音》一文中说过的一段话。专家学者为周立波“海派清口”举行研讨会,并出谋划策,雅与俗的艺术交流,俗与雅的平等对话,这对通俗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积极意义的。
“周立波现象”能否成为推动海派滑稽艺术发展的“拐点”?这是与会者最为关心的话题。现在,滑稽戏滑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场演出的萎缩,要繁荣滑稽戏创作,滑稽演员就要有把观众“演”回到剧场的艺术能量。我们应该从周立波的成功经验中到这种艺术自信。海派滑稽如此,其他剧场艺术也是如此,这是舞台艺术真正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
滑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存储主体的频繁转换,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独特的表演艺术式样——滑稽戏剧。滑稽戏剧成为一个剧种尽管只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它不是戏曲,也不是话剧,滑稽戏以它各别的个性屹立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之林,它以它艺术的本能,追求着生活的光明,同时又以它批判、讽刺的功能鞭挞着社会阴暗。21世纪的观众欢呼着滑稽戏,滑稽在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元中,在给不同时代的观众带来畅笑的过瘾中,始终紧紧地拥抱着时代。
周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