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内容要点及相关资料
  一、内容讲解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纵观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段:叙五人死义,旌以碑石的过程。
  第二段:议五人皦皦,不同寻常。
  第三、四段:叙吴民,五人就义的经过。
  第五、六段:议吴民及五人之死的影响与意义。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在写作中多采用对比的写法。
  全文一共四处对比:以众人死后湮没不足道与五人死后皦皦作对比(第二段),以缙绅在动乱中易志与五人在危难中死义作对比(第五段),以达官逃脱惩罚时的辱人贱行与五人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慷慨作对比(第六段),以五人老死户牖,人皆隶使与慷慨就义,为人所敬的不同结果作对比(第七段)。
  在对比中突出了生于草野本默默无闻的五人激于义而死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强调了匹夫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资料补充
  1.:
  张溥(1602—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文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勤于读书,为记所读,每读必录,录后即焚,如是七次方休,故其书房取名为七录斋。他的《五人墓碑记》,被收为《古文观止》的压轴篇,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
  张溥与同邑张采因均具有文名,时称娄东二张。起初时他与张采尊师取友,互相砥砺,合士子十一人为应社。后交游日广,于是在崇祯二年,张溥以兴复古学,务使为用为宗旨,联络江浙诸多文人,将全国16个文社合而为一,创建复社,被推为复社领袖。 针对当时尚奇而不知古的文风,提出李斯羽事件夫好奇必知古,知古则必知经,知经则必知所以为人,其论文也由重文辞转向重人品,重实践。有积极意义。张溥领导的复社全盛时约有三千余成员,以嗣响东林自诩,成为明末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之一。
  崇祯四年,三十岁的张溥考上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葬亲请假还乡,便不再做官。所倡复社因声势浩大,被执政者所厌恶,差点得祸。后回太仓悉心著述,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16卷,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18卷,各集均有题辞。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断。其一生编著3000余卷,内容涉及经学、文史诸多领域。
  可惜英年早逝,于思宗崇祯十四年病卒,当时年仅四十。
  2.其他资料:
  周顺昌(1548—1626年),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巡抚周起元因忤魏忠贤而被罢官,周顺昌作文相送,指斥魏忠贤无所讳忌。魏大中被逮,过吴门,他赠饯,与魏大中同卧起,并嫁女于魏大中之孙,大骂魏忠贤。因此民深德之,而被阉党所不容,终因魏党倪文焕弹劾诬陷而获罪。被逮时,苏州士民数万人执香为周顺昌祈命,后民众知此为东厂所为,情激愤,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殴击旗尉。以致其后缇骑不敢出京师。周被逮至京师,下诏狱,至死大骂魏忠贤不止。后崇祯皇帝赐谥号忠介
  魏忠贤(1568—1627),明河间人,少无赖,赌败为恶少所苦,恨而自阉,改名李尽忠。又恢复魏姓,赐名忠贤。万历入宫,勾结后熹宗乳母客氏。魏忠贤不识字,但颇强记,残忍阴毒。熹宗即位,擢其为司礼太监。结王体乾、李承贞为羽翼,以善导帝倡优伎乐及骑马射猎得帝宠信,命兼掌东厂,诸宦官皆唯命是从。又与当时被东林党名士所废斥的邪党勾结,结成死党,权势日盛。
  时熹宗性机巧,好亲自动手作木工之事。每当熹宗专心操作时,魏忠贤则奏事,帝厌之,则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明史魏忠贤传》)因此,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独断专权,大杀东林党(明万历年间江南知识分子组成的社团,为政治清明,常议刺朝政,领袖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广结党羽,生祠遍建各地,谄媚者呼之九千岁,崇祯即位,十一月放逐魏忠贤去凤阳,魏忠贤在路上听到皇帝又派人追捕自己的消息,乃自缢而死。崇祯帝诏令磔尸。
  关于五人:颜佩韦,商人子弟,为人仗义。马杰,平民百姓,出身不详。杨念如,是卖衣服的,沈扬是个牙行。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
  事件经由:初魏忠贤乱政,给事中魏大中劾之,被逮。过苏州,周顺昌与之饮酒三日,以
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怒甚。江苏巡抚毛一鹭,魏党也,诬周公有怨言,密报忠贤,遣官骑来捕,吴人不服,愤起击官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