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旅游发展论略
余剑晖,杨晓霞3,彭可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随着重庆市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的交通建设,使得重庆市的农业旅游吸引力逐步提高。通过分析重庆市发展农业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出重庆市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在对策中重点分析了重庆市农业旅游的规划发展模式,确定了重庆市农业旅游的开发方向和市场定位。
关键词 农业旅游;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Q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9-5108-02
Discussion on the Agriculture T ourism in Chongqing
YU Jian2hui et al (Sch ool of G eography Science,S 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Ch ongqing400715)
Abstract Ch ongqing is the only municipality in the western region,and is rich in tourism res ources in agriculture.As Ch ongqing urban incom e is con2 stantly increasing,and“the E ight2h our in Ch ongqing and a half h ours to d owntown”traffic was built,which resutled in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 ongqing to b
e gradually attractive.T 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h ongqing agricultural tourism’s developm ent,s om e of the m ajor issues and approaches were pointed out in Ch ongqing agricultural tourism.T he planning m odel and developm ent counterm easur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 ongqing were identified.
K ey w 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Response;Ch ongqing city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其开发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渗透,建立两大产业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农旅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开辟一条由传统农业走向三高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之路[1]。中国的农业旅游大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而重庆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大致是90年代末在重庆主城周边,一些农民为了满足那些渴望“拥抱大自然”的城市人的需求,用农家极为普通的豆花饭、老腊肉诱使大家消费的形式为标志。
1 重庆市发展农业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 
(1)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人口为235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5.
0%。农业旅游的发展将减少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尽快脱贫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思路。
(2)为城镇游客提供了方便经济的旅游资源,满足了城镇居民期望接触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愿望。截至2005年末,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244元,可供旅游的开支不段增加,同时双休日使得大多数旅游者非常向往旅游,但是不可能选择较远的目的地,加之重庆市近郊的旅游胜地不多,农业旅游就随之快速发展起来。
(3)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动力,特别是有利于古村落遗迹的保护。农业旅游的开展,将促进当地农户自觉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4)农业旅游是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国西南重镇和老工业基地,重庆还是一个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的城市。农业旅游将改善长期以来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一、二、三产业的不
作者简介 余剑晖(1982-),男,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3通讯作者,博士,教授。
收稿日期 2006207214协调发展。同时在农村开展旅游,也是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重要方式。
1.2 可行性 
1.2.1 重庆市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重庆市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农业历史悠久,农村文化丰富。目前重庆农业旅游景点数7305个,总接待能力2200多万人。其中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最多,年接待能力接近480万人次,实际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其次是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的,年实际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另外还有以田园、农家乐、养殖场等为主要载体的农业旅游模式,年实现农业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各区县将农业旅游作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1.2.2 重庆市拥有广阔的农业旅游客源市场。重庆是拥有8.2万km2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截至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85.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5.0%。由于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是以广大的城市居民为主体的,随着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段提高,城市人口也会随之增加,将有更为广阔的客源参与到农业旅游中来。
1.2.3 重庆市的交通战略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重庆市的“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建成与通车,使得原本阻碍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另外“二环八射”2000km高速公路剩余路段在2005年底全面开工。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给重庆市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不仅加快了城郊农业旅游的发展,更促进了城镇居民参与到农业旅游中去。
1.2.4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了保障。2005年重庆市的G DP达到3100亿元,增长11.8%,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西部12省市首位。一方面,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广大的城镇居民就有了进行农业旅游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就有了开展农业旅游的经济基础。
2 重庆市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模小 由于较多的农业旅游点是农户自己投资建设,一般投入较少,档次都不高,一般是小而全的粗放式经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19):5108-5109,511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营,一些规模较小的农家乐连一些必备的手续都不完善,有的甚至连工商执照也没有。另外,由于规模较小,安全投入不足,一些中小农家乐,没有灭火装置和火险报警装置,有的楼道过窄过陡,地面不防滑,没有紧急安全通道,没有专门的保安人员和保卫制度。
2.2 布局不合理 重庆市对农业旅游没有制定相关的规划,总体上来说重庆市的旅游农业还处于无序发展。从宏观上看,重庆市各区域农业旅游没有突出本区域的特,而是一哄而上,盲目雷同,一味的跟风建设。微观上来看,部分地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相应的规划。
2.3 管理出现“真空” 长期以来重庆市的旅游农业发展基本都处于政府监管之外,无证经营的现象也时有存在。同时,对农户的指导不足,容易受到市场冲击,而打击其积极性。另外,在各区县,农业旅游只能由当地乡镇和农业部门管理,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却没有管理权,也让旅游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2.4 环境污染 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但是随着农业旅游开发,环境污染的问题突现出来。一方面,农村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又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农户也缺乏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不断增多的游客必然加速当地环境的污染。
2.5 服务质量差 长期以来,农业旅游都是一种家庭式的服务体系,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较低。同时,在食宿方面,卫生条件得不到必要的保证。
2.6 产品单一 目前,重庆市农业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体验型产品,而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等产品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等农事活动及民俗资源开发缓慢。加之,农业本身季节性较强,所以存在明显的旺季与淡季。农业旅游项目的功能单一、综合开发不够,使得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
3 对策
3.1 合理规划 重庆市农业旅游的开发应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合理布局,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重叠市场的现象,从而达到较好的市场效益。重庆目前共有6家观光农业园申报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北碚金果园、九龙坡黄田花卉、垫江牡丹园、永川黄瓜山、璧山古老城、潼南东升茶山。由于重庆独特的地理特征,属于川西东行岭谷,多山地、丘陵,重庆观光农业的分布呈现出组团式的分布,主要是依山、靠江,或者是著名景区、景点附近,以及进入景区主要道路附近或两侧。根据重庆农业旅游的资源条件、分布以及交通情况。重庆市农业旅游的规划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以下4种。
3.1.1 基于城郊结合部的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由于重庆市都市农业特征突出,农村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较高,初步构建起了集农产品生产、旅游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雏形。位于都市圈内的农村地带(比如几个主城区的农村地区)和接近市区的近郊区域,具备了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基本条件。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的消费,可提供收获品尝型的农业旅游,如北碚区金果园依山傍水,面积100多hm2,先后兴建了葡萄、桃、柑橘等17个优质果园,基本形成了四季有鲜花、鲜果的特。1999年,金果园开始启动农业观光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南岸区以独具地方特的饮食文化为依托,“吃在南岸”已形成了“一片四街”的格局(其中有颇负盛名的泉水鸡一条街)。同时结合长江和嘉陵江也可开发休闲垂钓的农业旅游。如,大渡口区,随着近年来都市人到农村垂钓高潮的兴起,已经使其形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及渔业发展为一体的产业。
3.1.2 基于风景名胜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由于重庆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在一些风景名胜可开发一些农业旅游,从而为游客提供集农业旅游与风景名胜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如北碚区金刀峡风景区给沿线的静观、柳荫、偏岩、金刀峡4个镇带来大发展的商机。短短3年中,开业迎宾的旅社、农家乐等达110家,床位数超过4600张,合计投资2957万元,4个镇的小城镇新区开发都初具规模。金刀峡镇农民受益更快。通过大力发展旅游1999年该镇农民人均增收415元,成为全区农民增收最快的一个镇。
3.1.3 基于农业自身产业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依据农、林、牧、副、渔的发展状况可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旅游。可提供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特动植物欣赏、森林旅游以及高科技农园等农业旅游,其目标市场主要是紧邻的城市消费。如:九龙坡区走马镇,3月中旬到4月初,正是桃花的盛开期,游客在踏青赏花、休闲旅游的同时,还可观赏精彩的车技表演、航模比赛,参与走马观花、金马湖泛舟、钓鱼比赛等特活动。另外,还有永川的茶山竹海,垫江的“三花”观赏,三花即黄油菜花、红牡丹花、白白柚花。
3.1.4 基于民族、民俗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重庆市有较为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其民俗民风浓厚,加之重庆也有较多的保护完整的古镇,开发潜力巨大,其目标市场主要是离该地区较远的主城或外地市场,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的村庄,以及保护完整的古镇,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如:重庆市秀山的具有民族民俗的花灯风情农
业旅游园,以及重庆龚滩古镇、中山古镇、路孔古镇等几十个古镇的开发,从而满足人们对重庆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
3.2 加强管理 农业旅游应该采取农业部门与旅游部门联营、联合开发等形式,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成立专门的部门,共同管理。地方政府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旅游的促销和管理,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其促销力度,通过广告、报刊等或者其他促销活动,扩大当地农业景区的知名度,提高其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可进入性。除此之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农业旅游的服务质量标准,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规范。
3.3 丰富产品 立足于当地资源,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要改变原有只能提供打牌、吃饭、住宿等活动,丰富农业旅游内容如:观光采摘等农园、花卉观赏区、森林游览区、乡村民俗旅游、欢乐农家等,以及提供垂钓、采摘瓜果、登山等休闲活动。观光
(下转第5111页)
9015
34卷19期                 余剑晖等 重庆市农业旅游发展论略
猪,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农村人进城,在吸收适应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又把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带到了城市,冲击着城市的劳动观、就业观,农民进城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农民的消费又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城市人农村人的人为分割应成为历史。
3.3 农村劳动力进城不改变农民身份 “离土不离乡,进厂
不进城”一直是我们推崇的口号,但实际上违背了城市化发展的路子,背离了“积聚效应”的原则,使进厂的农民一心二用,造成本来已经非常分散的农村住宅更加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成本高。
4 实行城镇化战略的措施
城镇化战略无疑是转移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化的重要措施,而就我国目前的条件,一般不宜进行大中城市的建设,进行小城镇建设则是比较合适的。因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应是形成以城关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建制镇的网络格局。
4.1 建设城关镇 城关镇是县城所在地,由于其政治、经济
地位,一般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企业集中,商贸活跃,特别是在“九五”期间,不少地方在规模和人口中都扩大了1倍以上。要把城关镇作为容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场所。“十五”期间,一个中等县的城关镇可规划在十万人以上。2010年人口达到全县人口的30%,成为真正的小城市。
4.2 发展建制镇 建制镇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达到国家规
定的建镇的标准,由政府批准建立。建制镇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有超前性和科学性。一个县一般重点建设5~10个建制镇,不宜过多,更不应所有乡镇普遍开花。因为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现有的不少乡镇会随之合并减少。农村的建制镇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要因地制宜,突出传统特,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因受制于一定的购买力,单靠经商的集镇容纳农村人口是有限的,要把乡镇企业集中办在镇上,把当地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储存、运销集中在镇上。形成规模,建成有特的专业市场。带动农村的产业化链条。
4.3 有效解决户口差别 转移农村人口要从城镇和农村2
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城关镇和建制镇要实行无门槛政策,全方位开放,不论本镇或外地农村人口中,凡进镇经商、办企业、购房居住者,都应在各方面和现有城镇人口享受同等待
遇,承担同样义务,纳入居委会统一管理,有固定收入来源即可退去农村责任田转为城镇户口,不收费用。把本来限制“农转非”的政策,调整为提倡鼓励“农转非”。
4.4 制定相关配套的土地政策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一部
分农民离开土地,农村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制定出一套农村
土地退出转让、出租的具体规定。这种规定应有利于农民离土进镇,有利于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重庆旅游点4.5 正确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
避免小集镇农村化的倾向,改变进镇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村人口转移的重点要放在中青年和下一代身上,他们最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城镇生活。农村青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除部分上重点高中,升大学外,其余大都应进入职业学校,这种学校要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为农村青年转入城镇化传授新的谋生的技能。
4.6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主要任
务是宣传引导,做好规划,制定并保证相关政策的实施,具体运作应遵循经济规律,依靠市场调节。在筹资环节上,政府应使小城镇建设有较宽松的筹资环境,如适当增加财政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允许发行股票、债券、等,以补充小城镇发展基金的不足。
4.7 注重环保问题及突出人文特 小城镇的发展动力不
应靠损坏生态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来获得,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将环保列入城镇化布局的整体规划,同时对于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古代建筑、革命遗
址、名人故居以及古树名木等,分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来保持原来的面貌。对于不同时期有代表性和各地方特的居民住宅、典型街巷等,进行重点保护,既要维护原有风貌,又要加以科学改造,使它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同时也可以此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参考文献
[1]刘文勇,李咏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城镇化战略分析与对策
建议[J ].生产力研究,2004(5):37-38.
[2]齐艳,卢文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J ].农业经济,2002(5):30-31.
[3]叶明菲,方建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J ].农业经济,
2002(5):28-29.(上接第5109页)
内容也可多种多样,如果园、茶园、竹海、花园、菜园、牧场、渔场等。
3.4 提高服务质量 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
平。各农户应该提升档次,提高经营水平,改变传统的粗放开发,无序发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注意食宿卫生,防火防盗。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0(2):
119-124.
[2]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 ].安康师专学报,2004(6):33-36.
[3]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J ].重庆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6-69.
[4]熊伟,康刚.重庆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4(1):93-97.
[5]吕海萍,赵宪军,张骞.河北省旅游观光农业的区域规划研究[J ].商场
现代化,2006(3):185-186.[6]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
刊,2006(3):14-21.
[7]张梦.四川农业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2005(11):45-47.
[8]王渝陵.从国际经验看重庆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J ].重庆社会科学,
2003(3):75-78.
  本刊提示 来稿请用国家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和符号,不要使用国家已废除了的单位。如面积用hm 2(公顷)、m 2
(平方米),不用亩、尺2等;质量用t (吨)、kg (千克)、mg (毫克),不再用担等;表示浓度的ppm 一律改用mg/kg 、mg/L 或μl/L 。
1
11534卷19期              郭从政等 城镇化战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