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7.02.06
施行日期
2017.02.06
文号
綦江府办发〔2017〕3号
主题类别
旅游其他规定
效力等级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正文:
----------------------------------------------------------------------------------------------------------------------------------------------------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綦江府办发〔2017〕3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2550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16〕127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区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区一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区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资源优势,以打造主城市民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养生、养老、养心”主题,打造“綦乡人家、重庆老家”品牌,坚持生态为先、保护为重、乡土为根、农业为基、文化为韵、核心在消费、关键在创新、宗旨在满意的方针,整合资源、丰富业态、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态优化、生活富裕,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我区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特产业和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以农为本,融合发展。坚持依靠“三农”、为了“三农”,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用经营旅游的思路来经营农业,实现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创意,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做到“一镇一特、一村一景区”,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特化发展。
  保护生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绿本底和乡土文化风貌,推动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引领,以点带面。北部加快构建以永城、隆盛为中心,辐射带动“永新?横山?三角?石角?篆塘?郭扶?中峰”的城郊乡村旅游板块,南部大力构建以花坝为中心,辐射带动“赶水 安稳 打通”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板块。
  积极探索做特、做精、做优路径,带动各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现特化产品、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营。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实现乡村旅游适宜区域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顺利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田园1个,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家,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4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点)2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力争创建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示范1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1个。累计培育农家乐500家以上(其中星级农家乐200家以上)、家庭农场1000家以上(其中农旅融合型家庭农场300家以上),乡村旅游接待床位数突破2.5万张。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10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8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余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3万人。全区构建形式多样、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显著、结构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重庆主城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全市研学旅游目的地。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全区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线路规划,注重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村规划、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衔接,特别是村规划编制要与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结合,并注重与上位规划衔接。准发展定位和方向,构建布局合理、特鲜明、多样化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多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全区突出石壕镇万隆村、永城镇复兴村、隆盛镇振兴村、永新镇石坪村、横山镇回龙村、三角镇彭香村、郭扶镇团结村、丁山镇石佛村、东溪镇福林村、石角镇福禄村、打通镇吹角村、文龙街道白庙村、安稳镇九盘村、赶水镇石房村、篆塘镇珠滩村等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北部城郊乡村旅游板块和南部休闲农业旅游板块。
重庆旅游点
  (二)创新发展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精品化发展道路。充分打好农业牌、民俗牌、生态牌、高山牌、创意牌,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延伸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突出农民作为参与主体与受益主体的地位,支持农民联户经营和公司化运营,实施“企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村委会+公司+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管理模式,尝试统一宣传促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账目。引导国有农、林、渔场利用闲置房屋、观赏经济林基地、木本油料
基地、特林果基地等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中药材基地、花卉基地、蔬菜瓜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等资源发展旅游,支持森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景观优美的地区发展森林旅游业。
  (三)健全标准规范。加快完善全区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制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定级标准,建立乡村旅游经营统计、监测、服务质量数据库,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饮水、消防、社会公共治安、道路交通、景区游览设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
  (四)加强生态保护。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自然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要包含环境保护内容,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加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审批管理,严格水源地、水资源、耕地、森林等资源利用和保护,严格资源的转让与开发,特别是旅游、生态、森林资源的转让。建立乡村旅游环境质量指标数据库,促进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发展。加大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开展环境保护大
检查,加大现场检查和随机抽查力度。加强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建设一批符合农村特点、相对完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签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乡村旅游街镇、村(点)及经营户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强化乡村旅游全民环保意识。
  (五)改善基础设施。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的标准,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区到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标准,按照“旅短游长”的原则构建全区快捷交通网络,着力建设南北旅游环线公路,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交通导航导识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强化乡村旅游安全管理,改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WIFI、医疗、停车、厕所、市政、消防、污水处理系统、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条件,配套兴建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金融网点等服务设施,努力提高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丰富性和益体益智性。
  (六)丰富产品业态。支持农村、农民盘活农房农具、农田农地、农水农树等各类资源,依托高山、森林、塘库、梯田、山泉、峡谷、果园、茶园、菜园等特资源,活化古街区、古乡镇、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址遗产,加强创意创新,发挥叠加效应,积极开发“
农业观光类”“农趣体验类”“民俗文化类”“农家生活类”“科普教育类”“游学体验类”“休闲度假类”“户外运动类”“特餐饮类”“民间工艺类”“滨水体验类”“森林康养类”“避暑纳凉类”等特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宜游、宜养、宜居、宜业的特旅游镇村和版画艺术村庄(街道)。支持各地盘活空置农房、闲置集体资产等,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特民宿、森林人家、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帐篷客房、露营基地、特家庭农场和农家乐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备箱”经济与电商平台,将农产品开发为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特休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健全生产、销售网络体系,促进乡村旅游消费。
  (七)加强宣传营销。把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全区旅游整体营销计划,制作乡村旅游宣传片、歌曲、地图等宣传品,充分利用网络、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宣传推广乡村旅游。以“三养綦江”四季旅游养生季活动为平台,策划举办以“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品宴”为主线的乡风民俗、农事节会、乡村旅游商品展销会等系列活动,实现“以节促游、以游富民”。推进乡村旅游商品进景区景点、超市商场、专营店及社区销售,鼓励在游客集散区域发展乡村旅游购物场所,支持开展前店后厂式、线上线下(O2O)式的游客参与体验式销售。加紧与京东商城等国内知名电商深度合作,助推本地电商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本地特农产品上网销售。
  (八)抓好示范创建。大力实施乡村特旅游镇(村)、特小镇、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森林养生等品牌创建工程,鼓励支持各区域大力整合核心资源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选择一批乡村旅游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区域、企业和农户,积极创建全国及市级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并总结推广创建经验和做法。
  (九)实施旅游扶贫。按照《重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制定全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积极引导贫困山区众,通过流转土地及山林承包经营权,以及开办扶贫民宿示范点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依托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十)加强人才培训。农业、人力社保、旅游、扶贫、商务、卫计、文化、教育、科委等部门要围绕“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目标,将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纳入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在经营管理、食品卫生安
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网络营销、乡土文化导游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在綦江职教中心设置乡村旅游教育课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引进现代新型人才加入乡村旅游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