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百寿图》
长寿二字,是天底下最幸福最吉祥的词汇。
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我们独占的长寿之名,堪称天下绝无仅有的资源。长寿,作为区县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在中国只有一个——重庆市长寿区(以前叫长寿县)。除此之外,不到一个叫长寿的区县级行政区域。因此,作为长寿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天底之大,唯我长寿。
作为一种生命境界,长寿是人人向往的目标,尤其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更加看重生命周期的盈缩长短。秦皇汉武,曾经派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曾经一年之内把年号从“如意”改为“长寿”,就是典型例子。
长寿二字,是长寿最大的品牌。很多人提到长寿,都要好奇地刨根问底,探个究竟,更希望从中受到长寿的启示,沾点长寿的喜气。
长寿的品牌影响力,曾经在清朝末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由长寿县制作的《百寿图》,寓意百年长寿,曾经作为寿礼荣登慈禧太后四十大寿盛大庆典,高悬于寿庆盛典的中堂。
《百寿图》是祝寿的上佳礼品,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唐宋时代就已经流行开来。唐朝的《代宗百寿》、
《薛涛百寿》,
宋朝的《范仲淹百寿》、《王安石百寿》等,堪称代表作。
《百寿图》常用的制作方法,是将形态各异的100个寿字,集合刻印在一张祝寿图上。然而,长寿制作的《百寿图》却方法特异,天下独绝。
粗看起来,整幅《百寿图》只有一个大大的红“寿”字端居正中;仔细一数,这个“寿”字竟然是由99个印章图案组成的,两者相合,正好100个寿字;再仔细端详,每个印章上均有“长寿县令”四个字。原来,由长寿献给慈禧的《百寿图》,是由长寿县99颗县令印章精制而印成的。
长寿的《百寿图》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由于县印是清朝政府颁发的,民国建立后,下令清政府颁发的大印均截角销毁。但国民政府却特许长寿旧印不截角,长期保存,理由是长寿的旧县印与慈禧太后有关,属于珍贵文物。
长寿制作的《百寿图》,之所以成为慈禧寿庆的珍世之宝,与长寿之名的吉祥意蕴关系极大。
重庆旅游点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四十寿辰。李莲英为取悦慈禧,备办寿礼,发现长寿县得名是因为具有“人多寿考”的历史,出过很多寿星,便产生了用长寿县印制作《百寿图》的想法。于是,李莲英授意时任长寿县知县的张永熙贡献一幅《百寿图》,要求图中必须有“长寿”字样和100个
寿字。张永熙遂用县印盖99次组成一个鲜红的大寿字,黄缎彩锈,龙凤花纹,精巧装裱成一幅《百
寿图》送至朝廷。庆典时,李莲英推举长寿籍的翰林院编修汪叙畴司仪。庆寿盛典由名字中含有一个寿字(畴,则田和寿组成)的长寿人汪叙畴当司仪,蕴涵着长寿更长寿的祝寿之意,讨得了慈禧欢心。
汪叙畴,字蓉洲,长寿复元乡汪家湾人,生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中进士,后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编修、云南学政等职。因其职位与古代翰林相近,人们习惯称他叫“汪翰林”。甲午战争爆发后,曾上书巩固海防,抵御倭寇,保卫台湾。
转眼到了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十月十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尽管此前中日甲午战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正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但全国上下依然处于“济济焉盛典哉”的状况。二十年前作为慈禧四十大寿司仪的“汪翰林”,又为慈禧六十大寿献上“重庆长寿”四字彩幛。“长寿”二字仍用“长寿县印”缀成。慈禧看到彩幛内容由府名、县名缀成,不解其意。汪叙畴赶紧解释:“臣是重庆府长寿县人,曾为老佛爷四十大寿司仪。今老佛爷六十大寿,臣又当司仪祝寿,岂不是重庆长寿吗?愿老佛爷万寿无疆!”原来,“重庆长寿”四字,又是一语双关,暗藏双重喜庆、健康长寿之意,慈禧听后喜不自胜,深感吉祥美好,匠心独运,于是频频点头称赞他的才华,并重赏汪叙畴。
从清末到民国,长寿人经常用县印缀成的《百寿图》赠送王室公卿,达官显要,以致“长寿县印”《百寿图》成了求之不得的珍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求日益增长,长寿“寿”文化的挖掘、
提炼、传播,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传承历史文脉、富有艺术价值的长寿《百寿图》,必将作为一个独具特的长寿品牌,被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成为人们渴求健康长寿的祈寿之宝。
2011年4月30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