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形成后,不断迁徒,各地何氏亦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形成诸多望族。其中以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120里)、东海(在今山东境内)、陈郡(今河南淮阳县)最为有名。分布在各地的何氏都有自己的祖先。
两汉时期何氏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发展,魏晋后,繁衍中心南移,唐以前何姓活动的中心区域是黄河流域。当时已经形成了陈郡、庐江郡和东海郡三大何氏郡望。一、陈郡:
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这一支何氏发迹于魏晋时期。二、庐江郡:
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何氏发迹于南朝时期。三、东海郡:
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何氏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在我国,何氏形成的郡望有:
庐江、陈郡、东海、郫县、扶风、丹阳、齐郡等。
何氏在国内各地形成较多的堂号,何氏堂号有:
水部、四友、忠孝、庐江、学海、敬享、忠义、仁义、务本、广右、缵续、赐策、义门、慈荫、世德、咏梅、抚逸、三桂、三魁、三高、三德、展亲、厚本、鹁壕、孝友、仁德、仁恕、四知、思礼、礼拜、广后、继述、敦伦等。
唐宋年间,何姓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何姓按其朝野地位和人口份额排序为第21位。到了明末清初,何氏人口分布范围涉及11个省共有152股(即支派)。其中安徽省64股,江苏省8股,江西省14股,河南省4股,福建省11股,浙江省2股,湖北省17股,湖南省10股,陕西省1股,广东省16股,广西省5股。何姓已仅次于陈、李、张、黄四姓,成为全国第五大姓氏。
新中国成立后,据公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大姓中排序为第17位,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目前,何姓在台湾排名第27位,人口已超过15万人。如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何氏分布,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诸国以及欧美等国也都有何氏。
何氏以汉族为主,在历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入何姓,主要有鲜卑族、瑶族、吐谷浑族、达斡尔族,壮族等。
1、《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时有人何苗,本为朱姓,冒姓何氏,其后繁衍昌盛,遂成望族,形成何氏一支。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将代北复姓贺拔氏改为单姓何氏。
3、《五代史》载,唐时北部少数民族有吐谷浑氏,其中有的改为何姓。
4、又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朝有永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
5、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
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
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
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6、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7、五代时期的后汉乾(公元448年)吐谷浑国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
8、据《五代史》,吐谷浑族有何氏。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9、又据《唐书》所载,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建立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又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
南宋末年,何姓太公何仲于,游历途中经过汝河,忽见汝河山清水秀,环境极佳,山水结构形似八卦,天地灵气缭绕。遂从龙泉举家迁往汝河。在汝河到处买田置地,迅速成为当地望族。据现存汝河何氏宗祠内的石碑记载,鼎盛时整个何氏家族共有良田逾千亩。随着家族日渐兴旺发达,何太公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一个“六门城”,从始建到完工花费了何氏几代人的心血,直至明永乐年间到了何文涟手上才建成。当时的“六门城”,富丽华贵,气势恢宏,巨大的宅院犹如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迷路。整个大院拥有6个大门,占地面积10多亩、100多间(不含中堂),大中堂大天井6个。在封建王朝,平民百姓只能开四门,而六门城只有帝王将相方可建造。何文涟只是一方富贾,建造六门城乃欺君犯上的死罪。何文涟与官府周旋之间斗智斗勇,不但保住性命,且还保住了六门城。神机妙算终抵不过“天意”,明朝成化年间,凝聚何氏后人财富和智慧的六门城,在辉煌了几十年后就被一场大火所吞噬。昔日的“六门城”遗迹至今依然留存,重修于明朝年间的何氏宗祠仍然还在,其祠堂正堂上悬挂的几幅何氏先祖画像,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何澹。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双坑何氏先祖何九郎,从福建武平县岩前宁洋迁潮州南门左厢,数传至何宣教,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迁于今大埔县镇黄竹洋。何宣教的二子何双山于宋朝嘉定十年再迁居于双坑,从此繁衍出双坑何氏一脉达四千多人,已传30世。
那里的何氏发生过两次大事件:
一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9年)的湖寮田山事件。当时何氏居于山区,山多田少,靠山吃山,大伐竹木,建窑烧炭,运销于外。“至于己酉年,山就童而泽缘涸,田粮荒害,民命不堪。”于是当地诸姓凡百余人,赴县控告。官府遂“按法治罪,”并立石碑于山上,并登入县志,以“罪一何氏,永可垂戒六社矣。”把何氏作为破坏湖寮水源林的坏典型。另一为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唐高宗仪凤年间,何德公讳衍嗣韩,光禄大夫,从陈元光将军平闽,划地安插将士归甲于农,闽人戚其恩泽尊称“安抚公”,是谓何家开闽始祖。其中闽南蕃衍传盛,十七世传到何添河公,时于元末明初,兵荒马乱,亲人星散,添河公避役易名信哥,分支漳州平和,娶室蓝家养女盘氏。公生三子:
xx保、次彦保、xx。
《xx通志》记载:
历史上从中原入闽、由闽入台的13大姓,何姓名列其中。明清时期,何氏族人渡海去台湾,以福建漳州占大多数。清乾隆初叶(公元1736一1755年)漳州府平和县人何显瑞初到
娱乐大事件今嘉义县民雄乡开基屯垦,及至乾隆中叶(公元1756一1776年),同县乡亲何来、何寝、何侃仪、何复、何笑、何刚毅等,再陆续渡海来台入垦今嘉义市及民雄乡,裔孙才在今民雄乡平和村建造何姓宗祠。
台湾省嘉义县民雄乡何氏家庙正厅右壁墙上,树有一帧“何大宗碑文”,其中对何氏家庙之起造、管理、重建的过程,叙述甚详,云:
“此祖业宗祠之所由建造者,溯思我何堂记祖业,自于双援开基建祠以来,孙枝繁衍,流派绵长,代有哲人名士出,为管理经营其间,虽人物良荠不齐,不思报本,只务营私,认公业为己有,废祭祀而不修,十年之收获尽入私囊,四栋之祠堂,已成废屋,加之地震为灾,全部倒坏,其后利欲熏心,将何堂记祖业私以相续,为业主派下子孙恨其所为,然恐其昧良变卖,乃招复祖业之同志二十有二人,公选何士仪、何立、何联哲为代表,勤告何丕模清还祖业……后乃承诺至民国六年鸠集工资重建宗祠,以彰祖德,尔时派下员满声一致赞成,是举未几轮奂一新矣!”由这块碑文记事可知,何氏家庙约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左右起建,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受地震灾变而倾圯,民前一年家庙祖业自不肖子孙手中收回。公元1917鸠资重建宗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