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023秋·河南·高三一中学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有备与无备相谐见精神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按照惯常性思维,古人提出的观点,有一点不可思议,因为其所倡导的是有悖常理的。但是,从长远眼光看,古人之语是饱含深意。昨
天不可期,今天成定然,明天当如何?面对来时路,只有很好地处理好“有备”和“无备”的关系,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行稳致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源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估。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所以顺境时可长驱直入,逆境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先人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经验就是有力的佐证。不论是个人的生活小事件,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件,要想顺利发展,并向着利好的方向推进,必须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在健康轨道上可持续发展。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做事之前做好准备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以如临大敌的紧张惶恐之思对待。在没有做事之前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自己折磨的身心俱疲,真正做事时可能就没有了那份精气神。毕竟,在打算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这样放松心态,泰然处之,以“无备”之思用心经营,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当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处理各种事情时,也就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这里的“无备”不是摆烂和躺平,而是建立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定量的话语权,源于中国科技人未雨绸缪、殚精竭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耕细作。起步之初,不论是占有的国内资源,还是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发展和振兴科技都是不利的。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冒严寒,斗酷暑,立足中国的实际,科学施策、精心布局,然后循序渐进,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从零起步闯出一条新路,源于科学设计和精心的准备;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攻坚克难,得益于前期的积淀,这样才有了“无为而治”的从容。
  “欲成其事”,宜精心谋划;要行稳致远,当拿捏好“有备”与“无备”的关系。只有二者实现和谐共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由两个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组成。前半部分由“饱带干粮,晴带娱乐大事件
雨伞”的谚语入题,然后从语义上分析这句谚语的意思;后半部分用“然而”领起,表示下面的意思与前面是转折关系,指出关于谚语揭示的道理,在现实中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很显然,前半部分是话题的源起,引出后面的反向认知。把两种观点放在一起,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有备”与“无备”关系的讨论。基于此,该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现实中我们是否需要有“有备”之心;要做到“无备”,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处理“有备”与“无备”的关系。
不难看出,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是带有辩证思维性的,这样按照写作任务提出的要求构思立意,完成任务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的启示意义”思考,一方面所写的内容一定是自己针对材料展开的“感悟与思考”,另外还要把材料话题蕴涵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这样,本文写作时生应围绕“有备”与“无备”这一主题写作。首先要理解“有备”,“有备”有预先安排或筹划之意,这个“有备”可能是物质方面的积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储备,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成熟。“无备”是无法预判、无法提前准备的情况。人生不是任何环节都能让你“有备”的,很多时候,充分准备的机会只是一种奢求。如果能涵养“无备”的心态,能让人增进一份从容与坚定,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努力。然后,围绕两个
关键词,并与文章的主题对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最后,观照现实,阐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立意:
1.“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
2.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
3.“无备”心态不可缺。
4.未雨绸缪要“有备”。
02
2.(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可是随着现代忙碌生活的到来,古诗词却成了阅读的调味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诗词为伴月静天
  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一眼甘泉,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蕴和风致从远古一路传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甘甜清冽。对华夏儿女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支脉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蕴和厚重的文化承载,对国人精气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把古诗词作为精神涵养的必需品,时时品鉴,让自己人生的天空风清月明。
  回望中华文化发展的经络,从远古的神话到《诗经》、从《楚辞》到唐诗宋词,虽然体式不同,文化记载和传承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从集体的创作到个人的书写,尽管诗词最初是作者抒发对生活、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喟,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这些带有鲜明个体生
命特质的精神外铄的产物慢慢沉淀为文化的精粹。从留存的经典中,我们借助“诗家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生命的律动,还能够清晰地管窥到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风物、人情世态。也正是“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的阅读,古诗文才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通道。
  个体生命的呐喊是古诗词最初的价值呈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渣滓褪尽,留下的是带有普世性价值的精华。后人借助它们可以认识到那年那月先人们的生活图景和历史车轮碾压的印记。《诗经》“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描写是对当时生活的缩写,“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曹丕对文章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的定位……试问,如果没有这些古诗文的留存,我们何以了解几千年前先人生活的原貌,何以知道“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的道理?
  诚然,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时代,“以快制胜”成为世人生活的主旋律。因为求快,所以就有了物质快餐和精神快餐。殊不知,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一旦追求“量”而忽视“质”,很容易滑向躁动和漂浮的深渊。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叠加的特殊生物,这种特殊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社会性的表现就是人有精神的需求,需要灵魂的塑造。不错,空皮囊有空皮囊的快乐,但是从生命的质感和人生的厚度的角度审视,精神的涵养决定了我们生
命的成。以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人生的主食,以古诗词作为生活中的钙,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精神缺钙而变得身体佝偻。
  一缕清风、一杯清茶、一卷诗书,沐浴在暖阳之下,生活就多了几分暖,人生就增添了更多的快乐。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它只有简单的两句话组成。从谈论的话题看,话题谈及的是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其中,第一句说明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的精华,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中承载的价值——文化基因;第二句以“可是”转折,说明对于共识性的古诗词的定位在现代社会已经遭到质疑,因为快节奏生活的挤压,快餐文化的充斥,古诗词已经被弱化到“调味品”的地位。显而易见,情境材料是以古诗词为具象媒介,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基于此,由材料可以展开思考的角度有:古诗词是不是现代社会的
调味品;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古诗词;古诗词在文化赓续和文明传承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经典。
简洁的情境材料,话题也比较明确,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简单清楚:“材料触发”,明确了构思立意的角度必须来自情境材料的内容;“你的思考和感悟”,划定了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内容。写作时,只有严格按照这两个要求进行才符合要求。
这样,文章写作时,可以根据情境材料的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传统文化经典浸润生活与人生,生活与人生就少去了尘埃,内心就变得通透,人生就不会荒芜;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经典对个人乃至民族精神涵养的意义;然后,把观点与现实对接,阐述新时代传承文化经典的意义;最后,审视当下,阐释新时代青年接力文化传承的大旗,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
立意:
1.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根。
2.接力文化传承从我做起。
3.古诗词是人生的钙。
4.古诗常伴,人生不失。
03
3.(2023秋·安徽·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在枯燥中沉默进步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快应用逐角竞争,表情包俗段子充斥网络。它们正在逐渐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有人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快感精彩,在狂欢中寻“热闹”,也有人发现“信息茧房”“乐”的套路,清醒后重回生活的“枯燥”。
  而我认为,作为网上消费娱乐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应当慎重对待“热闹”,沉心专注“枯燥”。
  首先,“热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愉悦。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三观不正的意识极容易被误认为正确的娱乐方式。各种电商大搞“女王节”物化女性,短视频搞笑博主无节操刷新道德底线,而我们却将其当做“热闹”,乐在其中。当互联网没有成
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倒阻碍了文化发展与思想进步,“热闹”将一文不值。因此,我们更应谨慎对待“热闹”,看清其本质。
  其次,“枯燥”也并非难让人心情愉悦。于个体而言,现实中的枯燥是锤炼思想塑造人格的工具。上世纪的鲁迅先生。闭关抄书写作好几年,忍耐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但反复的文字恰恰是铁屋子中清醒的呐喊,唤醒麻木不仁。如今,我们不断学习,写作,阅读,工作,看似是机械枯燥,可这恰是提升眼界、挖掘思考、锻炼毅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枯燥的价值,沉浸其中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