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文物史之“圣诞堂”
清朝末年以来,尤其是1840年以后,大量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士们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沿途布道。安庆地处长江北岸,皖河入江处。皖西南的中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它成为了安徽省最早的省会。当时的传教士们自然不会放过如此重要的一地,在此大修教堂,兴办学校和医院。多少年过去了,几经风雨的安庆基督教教堂仍然发挥着其宗教功能。
在安徽省安庆市繁华路段的麒麟街附近的居民区内有着一座不起眼的教堂,这座教堂就是安庆基督教新教的“圣诞堂”。“圣诞堂”始建于1912年春,原名“成仁堂”,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教堂所在的地名为百花亭,教堂旁边现今已全被居民区包围,外地人来此很难会想到这里会有个教堂。虽然教堂经过了几次翻修,但人们仍能感受得到它所经历的沧桑。
“圣诞堂”建筑为砖瓦结构平房,在近处可以看出墙壁全是由青砖垒成,石灰勾缝。不久前当地教会为了保护这批年代比较久远的青砖,特地为四周的墙面涂上了淡蓝的保护性颜料。在东西方向共开四面朱红木门,留有12个朱红窗框的玻璃窗,其中正门上方刻有“聖誕堂”三字。教堂四周都是供旁边居民和教徒行走的小路。教堂的总体布局分为三个部分,从南到北分别是后台(今为教堂办公室)、祭坛和正厅,和其他教堂相似的地方是整个教堂就是
一横躺在地上的十字架,用来象征耶稣死在十字架上面的意思。最有特的是教堂的屋顶,由于教堂分为三部分,所以屋顶也分为三个部分,在后台屋顶上有两个角,在祭坛屋顶上有四个角,每个角均往上高高翘起,其中祭坛屋顶的飞檐要比后台的两个飞檐宽大,形式全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正厅的屋顶虽然没有飞檐,却清一的青瓦斜檐。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显得大方、古朴和宁静,有着古徽州建筑的韵味。在教堂屋顶的最上方树立着一尊金十字架,这是教堂的标志,如果少了这个十字架,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一个会所,但绝不会想到是一个教堂。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教堂应该是有钟楼、有尖顶的哥特式建筑,这个称之为圣诞堂的教堂体现出了中国的特。在清朝那个教堂全由西方教士设计的时代,能够出现这么一座中式风格浓重的教堂实属少见。
关于这座教堂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五籍有记载:“清朝后期,传入安庆的基督教有两支,一支是内地会,一支是圣公会,最早进入安庆进行基督教传教活动的是英国内地会,1865年由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英籍)传入中国,同治八年(1869)3月,戴氏派英国中华内地会司铎密道生、卫养生来安庆传教,在北正街西左方租民房15间设“圣爱堂”(后改名“福音堂”),做布道场所。安庆基督教的另一支分会圣公会,其规模和影响都大大超过了内地会。光绪二十年(1894),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黄朗斋来安庆
传教并筹建教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美籍传教士林学汝来到安庆,先在双井街租房传教。后得当地富绅捐款,次年在大二郎巷购房兴建教堂,名“安庆救主座堂”。同时,又开始创办医院和学校,创办了教会医院-同仁医院(今海军116医院),又设了 “初等女子学堂”。该学堂由美国籍教士华礼门夫人负责,主旨是帮助家庭妇女识字、读经,为扫盲性质。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学堂移入百花亭,移入后改名“培媛女子中学”,校舍为一栋连体“T”字形二层楼房(这栋楼至今仍存,在圣诞堂西南约10米,今为教会所办的幼儿园),中间有一个操场。1912年4月皖赣教区批准在同仁医院和培媛女中之间建一座礼拜堂,初名“成仁堂”,作为培媛女中的专用礼拜堂,1928年,培媛女中迁往二郎巷原座堂中学校舍,改建成培德女子中学,由于培媛学校的迁走,教堂从此关闭。1938年夏,日军侵占安庆,圣公会内的中外人士大多流亡,只有同仁医院一直有美德人士留守,收容中国难民(大多为教徒),当时在医院担任院牧的是两名关籍会长和同仁医院的几名美籍传教士共用同负责向医院留守人员和难民传教。由于难民教徒的增加,原同仁医院内的院用礼堂无法容纳,而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即将来临,为了让留守人员和难民教徒能够正常庆祝圣诞节,教会将原“成仁堂”重新修缮,在当年12月24日如期开放。为了纪念这一不寻常的圣诞节,经部分难民提议,决定改“成仁堂”为“圣诞堂”。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教会大批流
几号圣诞节亡人员陆续返回,流亡回归人员在圣诞堂欢度胜利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圣诞堂便成为皖赣教区的一座正式教堂。1963年,圣诞堂由政府接管,交市电工仪表厂作为工厂用房。“”期间,教会及圣诞堂组织全部解散,教会不复存在。1981年,市政府拨款两万元,将工厂迁出教堂,后经过数次维修,恢复了原来的圣诞堂。刚刚恢复的时候,圣诞堂只有教徒十几人,传道人一名。圣诞堂是目前安庆唯一的一座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场所。1991年,该堂建筑被市文化局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在教堂靠南的一面外墙上,靠墙立着三块石碑,从西到东分别用繁体刻有“培媛女學堂”、“聖公會”、“座堂中學”,其中“座堂中学”碑的左下方和右上方还有落款,上书“漢川謝鳳孫書”和“乙丑年正月”。据推算碑文中的乙丑年应该为民国十四年,也就是公元纪年1925年。在石碑的正前方有几棵树,分别是松树和棕榈树。这几块碑的来历,据安庆文史资料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二郎巷教堂旁附设了“初等女子学堂”,该学堂由美国籍教士华礼门夫人负责,主旨是帮助家庭妇女识字、读经,为扫盲性质。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学堂移入百花亭,移入后改名“培媛女子中学”,宣统元年(1909),圣公会在二郎巷又增设一所男子学校,名为“座堂中学”,他的前身即1903年由华礼门夫人所创的“诗歌学校”。1927年该学校停办,1928年座堂中学并入百花亭圣保罗中学(宣统二年由林学汝从二郎巷迁至百花亭,原名“崇实英文男子学堂”,旧址在今安庆二中校内)。”
教堂的正门是西南边的一扇门,走进教堂面对着的是一排排漆着朱红油漆的长礼拜椅。整个教堂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可容纳300到400人。内部宽敞明亮,12扇玻璃窗分别开往西边和东面,早上和下午太阳都会照到窗旁的红长椅,几十盏大号的日光灯成几行一字排开,虽然隔条小路就是居民楼,但采光措施还是很完备的。面对着正厅,坐落于教堂南边部分的是祭台,祭台有约半米高,祭台的背景是暗红的一大块布帘。祭台上的最里面放着圣餐桌,桌上靠墙立着一面大的金十字架。十字架的下面桌上通常放着一些圣杯、圣餐盘、蜡烛等物品。在桌子的右边摆放着一家烤漆钢琴,这架钢琴很精致。做礼拜时每当钢琴声响起时,信徒们的赞美歌声也会随之响起。在面对着正厅的祭台左侧有一宣讲台,这是供教会人员布道时所使用的。祭台下的右侧则放置着约一米高的盛放圣水的石制圣水樽,供牧师给教徒们洗礼时所用。在靠近门的旁边放置着一方形的木质红募捐箱,通常信徒们做完礼拜走出教堂时会将身上零碎的钱随手放入箱内,供教会的日常开支。位于西南方的正门旁还有一个较小的门,门里面教堂后台,布道者通常会通过后台进入前台。在后台的门旁摆放着一个玻璃柜台,这种柜台就是商场买小百货的一种,里面放着一些宗教物品,如圣经,赞美诗、挂历,十字架等小物品,这些物品是对外出售的,也是教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