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1年第07期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新媒体平台的社交性越来越突出。在社交媒体高度发展的传播环境下,为了制造流量和曝光,网络流行梗经常成为新媒体平台的“座上宾”。近年来网络流行梗不断地更新换代,最近网络平台上更是爆梗频发,“凡尔赛文学”等热词刷屏。梗的出现其实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文化心态、集體情绪与社会舆情的变动情况。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梗,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如何理解和应用好这一网络语言新形态,如何“接梗”“玩梗”,其对网流行梗相关稿件的编辑思路值得探究。
网络流行梗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现在的梗其实是一个网络用语,目前各界尚没有对它进行明确定义。梗泛指约定俗成的,代表某种特殊含义并能引起知情网友共鸣的相关概念。梗也可以理解为是某个精彩的、被大众熟知的妙语,可以是一个短语,甚至只是一个词、一个字。
如今,“玩梗”已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中青校媒”2020年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超过90%的被调查者可以接上超过4句网络流行语。因此玩梗蹭热度也便成为新媒体平台的商业逻辑。但相比于新媒体纷纷利用爆梗来赚取流量,传统媒体对
网络爆梗相关信息的使用和编辑则显得更为理智谨慎。
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梗
相关信息的使用与编辑情况
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梗相关信息的使用和编辑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在稿件中运用流行梗;二是以第三方的视角针对流行梗的相关信息进行评论或解读。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光明日报》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媒体,以“凡尔赛文学”和“社会性死亡”为关键词检索,通过对涉及以上网络流行梗的报道进行阅读梳理,发现我国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梗相关信息的编辑处理有以下特点:
直接在稿件中运用流行梗
每当一个新流行梗出现,新媒体便以多种传播形式频繁集中地在报道中使用,这种情况在传统媒体则较为少见。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较为注重文字语言的使用规范和使用情境,坚持专业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在报道的用语用字方面偏重于书用语,较少涉及网络流行梗。
若是在报道中用到流行梗,传统媒体并非以戏谑、调侃的形式处理,而是对其含义进行一定程度地收编改造,使其贴合自身的报道内容、报道风格以及宣传方式,并用于合适的情境中。如光明网的报道《网红体验“搬砖小妹”翻车,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中提到“最近一段时间,‘凡尔赛文学’的梗异常火热,但相较于不经意间露出贵族生活线索的概念意指,这位富家千金可以说一点都不凡尔赛。”
以第三方视角针对流行梗的相关信息进行评论或解读
传统媒体中涉及网络流行梗相关信息的稿件大多都跳脱出流行梗的含义和语境本身,更多的是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自身作为传统媒体的责任和态度,针对流行梗背后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解析研判。
情感态度多为中性,报道风格较理性客观
传统媒体坚守真实、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原则,报道内容大多是爆梗现象的解读以及梗所衍生出的事件、现象的评述,观点态度较为中立,报道风格较为冷静理性。
《南方周末》于2020年8月2日刊登 《“凡尔赛文学”: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想象》,通过
采访多位相关人士,借受访对象之口,梳理“凡学”体系,向社会公众解读了“凡尔赛文学”现象及背后的社会价值观逻辑。
评论具有深度,引发一定社会思考
近期清华大学的“骚扰风波”让本已是爆梗的“社会性死亡”一词再度引发全网热议。对此,人民网连发三篇评论: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一:下是谁?》《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二:谁是补刀者?》《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对“社会性死亡”一词以及折射出的舆论乱象、网络暴力等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并发出拷问,发人深省。
对于“凡尔赛文学”《光明日报》刊登三篇报道,从价值观取向和网络文艺层面进行解读和评论,呼吁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正能量,少一些凡尔赛文学式的泡沫幻想。
总体而言,传统媒体中涉及到爆梗的新闻稿件大多是评论类报道,新闻编辑人员都能做到深刻理解“梗”文化所放大的事件、现象与热点,秉持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立场,深入挖掘和解析网络爆梗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承担起引导舆论场的责任,对于引发社会思考,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借流行梗来引出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从而引发社会思考,这是传统媒体“玩梗”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传统媒体丰富创新自身话语体系和引导主流舆论的重要手段。
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梗的使用策略
注意流行梗的使用情境
传统媒体并非不能使用网络流行梗,关键在于如何得体地使用。2015年央广网一则新闻的标题是“不明觉厉:我国将引入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新闻本无问题,但在一则宣传政府政策的严肃新闻中,标题使用“不明觉厉”这一网络流行梗明显不符合语境和媒体调性。
滥用、错用流行梗不仅侵蚀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而且会损害媒体品牌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造成冲击。
传统媒体在运用流行梗时,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可以征用收编流行梗的内涵和衍生出的外延意义,使其贴合自身的叙事方式和报道风格,从而纳入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传统中。
注意流行梗使用的适度性
度即程度,是筛选。适度性,则是善于鉴别,去芜存菁。流行梗的使用要符合媒体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在稿件选取、语言规范上的标准应更加严格,牢记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灵活甄别稿件,保持谨慎,使用与传播网络流行梗必须有底线,既要辨识良莠,又要巧妙融梗,以免陷入负能量玩梗的漩涡。
注意对网络流行梗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
把握网络流行梗的规律性,是指把握流行梗的语言规律、文化深层含义和传播规律。网络流行梗横空出世和病毒式传播,对科学的语言规范和常识性的文化禁忌都带来了莫大挑战。然而语言是具有严谨性和文化逻辑性的。脱离了规范和秩序,不仅会玷污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且会逐渐削减传统媒体内容为王、深度取胜的优势。
因此,传统新闻编辑更要掌握好网络流行梗的语言使用规范、文化内涵和传播规律,在使用网络流行梗时注意遵守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准则,符合新闻语言准确真实的特点。考量流行梗的涵义和语境,具有鲜明特点和正能量的流行梗可以采用,低俗、无实际意义的网络流行梗则应果断过滤。
注意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素养
对网络流行梗相关信息的编辑能力是对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网络素养能力提升的综合考量。
新闻采编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即时跟踪网络热点,熟知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和讨论点,应时而变。但网络流行梗泥沙俱下,新闻编辑还要以犀利的判断力严格把关,去粗取精,不追求一时的潮流或有意迎合某一部分受众。
同时,新闻编辑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利用好流行梗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用传统媒体的方式玩流行梗,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传统主流媒体新闻宣传中。
在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劲头下,网络文化更加开放多元,网络流行梗无疑已成为一种语言新形态。然而网络流行梗的野蛮生长也给传统的新闻语言和文字规范带来冲击和挑战。在把握好网络流行梗的使用情境、适度性和规律性的前提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应以批判吸收、灵活运用的态度主动融合,积极创新传统媒体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不断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系)
>网络流行语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