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释读丨方清刚:武氏祠前石室之二
子路顶鸠
《西王母·孔门弟子·车骑出行》197.5×85.5cm 
东汉 山东嘉祥
鲁迅藏原拓注:拓本背面注“前石室二”
编者注:此为武氏祠前石室画像之二。立石时间为东汉建宁元年(168)。出土时间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土地点为嘉祥县武宅山下武氏祠。原石现存嘉祥武氏墓石刻博物馆
鹄怎么读
此画有三格,上格为西王母,下格为车马出行,中格为十九位孔门弟子。造型和内容与《035烟霞第一神仙眷》篇中介绍的武氏祠左石室之三颇为相像,但有所差异。
西王母
画中的西王母戴簪,双臂如肉翅上举,端坐于榻上。有两个总角羽人,左边的跪捧玉觞,献酒与茶;右边的捧持之物损泐,应为琅玕,代表果粮。有一云轮三首长尾大鸟,无爪,爪化为两个车轮样的云朵。画中左右各有一对女娲,皆连体而蛇尾,体下有云轮,合起来像双面蛇尾的云车。另有一大鸟、一蟾蜍,其余龙、羽人、云人、蛙人皆蛇尾;羽人有双蛇尾的,形同无足双腿。整个画面,明显强调人面蛇身,应是西王母造人和造物神话。
孔门弟子
第二格,为十九位孔门弟子。其中一人头上顶鸠,一人戴耷耳软帻,其余皆戴冠。引人注目的是,孔子的这些门徒,一个个身材匀称,相貌周正,衣冠楚楚,好像统一穿着礼服,要去参加重要的礼拜或祭祀活动。
孔子一介布衣,但却非常讲究礼。《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的门徒大多从政为官,孔子在他们心中高不可攀,历代帝王和儒士官长也都礼敬孔子。《孔子世家》说“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画中孔门弟子衣冠周正,是赞美孔子重视礼教,也是汉代倡导礼教的一个缩影。
在本篇里,我们重点谈谈子路头上的鸠。
头上有鸟,让人联想到鹄首。鹄就是天鹅,天鹅的脖子很长,所以鹄首比喻人伸长脖子,
很迫切、很期待的样子,有个成语就叫鹄首以待。汉画里子路头上伏一只鸟,有可能表示子路非常谦恭,期待见到孔子,接受老师的指导。
古有鹖冠之说。鹖又叫鹖鸡、褐马鸡,就是斗鸡,非常勇猛好斗。《正字通》说鹖“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直往赴斗,虽死不置”。《禽经》说“鹖,毅鸟也”。所以鹖冠是勇敢坚强善待朋侪的象征。战国时赵武灵王制鹖冠给勇士戴,至今戏台上武将的冠上,还少不得两根绚丽的野雉翎,就是鹖冠遗风。
史书记载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力。他少年时好逞强,常头戴鹖冠式的帽子耍威风。他甚至瞧不起孔子,有动手冒犯孔子的劣迹,可以说是个“问题少年”。孔子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子路好学向礼。子路后来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礼物,主动请求成为孔子弟子。针对子路的成长,孔子因材施教,教导说“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在孔子教导下,子路成为有勇善断、品德高尚之人。孔子周游列国,子路常跟随左右,保护老师免受羞辱和伤害。孔子内心感激子路,自言“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汉画中子路每每头顶一只鸟,应该是少年子路戴鹖冠、勇敢坚强的形象化表达。在此汉画中,子路顶鸠与一众衣冠楚楚的儒士显得那样不协调,这映衬出少年子路不学无术的尴尬,也赞美了孔子后来把一个无赖少年教育成国之干城的伟大功绩。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后来在卫国做官,卫国内乱,子路被击落冠缨。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然后“结缨而死”,被政敌施以醢刑。醢字的本义是指肉酱,它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子路的人生结局唯美而悲惨,很像古希腊那些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剧英雄。
从一个“冠雄鸡”的流氓到临死还要“结缨”正衣冠的直臣,子路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和升华,是孔子呕心沥血成功教育的奇迹。子路死,孔子万分悲痛。《礼记·檀弓上》记:“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意思是说,因为子路被斫为肉酱,孔子不忍食用老年人因牙口不好而常食用的肉酱肉酱,孔子将人们端上来的肉酱含泪倒掉,借此表达内心对弟子之死的痛惜。汉画中子路顶鸠,这也提示人们成才后的子路乃是谦谦君子,他死前正冠结缨,成为千古美谈,委婉地表达出对子路的纪念和哀悼。
作者简介:方清刚,男,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辞赋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图像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收藏家,非遗传承人。收藏汉画像石100余方,汉画像砖近千方。出版有《帝乡之花——中国南阳汉画一百二十品》《鲁迅藏汉画珍赏》,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出版《太平有象——汉画像六十品》。擅长浅浮雕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的传拓和平面金石传拓。传拓作品获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金紫荆奖章,第二、第三届两岸四地非遗博览会特等奖、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