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1]文中用________的方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
[2]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两个人学下棋时的不同表现。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写出它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4]解释画线字的意思,并用“/”画出画横线句子的阅读节奏停顿。 
①一人虽听之       ②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2. 文言文阅读。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游:_________ 尝:_________
[2]解释句子。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凿洞。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④资:借。⑤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偿”的意思。
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和其他的不一样的是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邻舍有烛而不逮。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鹄怎么读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②止,钱③于郊衢④,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⑤,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弗:不。③钱:用酒食设宴送行。④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⑤谢:认错,道歉。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遂辞归(______) 响遏行云(______) 求反(______)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青是位怎样的老师?薛谭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①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②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③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④昧,黑暗。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A.安全 B.哪 C.平安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年七十——年方十八
B.臣闻之——如日出之阳
C.善哉——积德行善
[3]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译文: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
B.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译文: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
C.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译文:老年好学,好比举着蜡烛走路。
[4]翻译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正确的是( )
A.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B.点上蜡烛照明不比在黑暗中走路好吗?
C.点上蜡烛照明比在黑暗中走路好。
[5]这则短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A.少而好学 B.老当益壮 C.学无止境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①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②,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
(注释)①卒:同“猝”,突然。②操:琴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________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4处)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反归取之。(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
(3)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或: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自护其短。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 处加上标点符号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jiǎ)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 ②纺绩:纺织布匹 ③句读:“读”读作“dòu”④加夏(jiǎ)楚:进行责罚。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膝置书(放着)  ②口授句读(句中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B.①旋复持儿而泣曰(拿着)  ②我何以见汝父(凭借)
C.①俄而母摇铨曰(过了一会儿)  ②张目视母面(睁开)
D.①泪方纵横落(正在)  ②蜚声文坛(形容名气很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母亲的“严”,有哪些表现,请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短文,谈谈“铨亦泣”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严母教子的故事,请写出一例(不少于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尝暑中过河阳________;②渴甚________
③众争取啖之________;④或问之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