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
石牛粪金
正文 【 勿以小利失大义】
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qiàn)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身亡,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
从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秦国率领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蜀侯国家灭亡,自己也死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了大的利益啊!
注释
①蜀侯:蜀国的一个君主。
②粪:厨,作动词
扩展阅读: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襃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恵王遇,恵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恵王怒,羣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恵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粪金其后,曰牛便金,有飬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恵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狗乃取鼠
齐有相①狗者,其邻假②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③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
④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选自《吕氏春秋•士容》
生词注释
①相:观察,识别。
②假:托。
③麋: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
④桎:捆绑。
文学常识
有……者: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意思是“宋国有个担忧他的苗不长高而去拔它的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人”的定语。所以在译成白话时,要把“人”字放在后面,让“有……者”作为它的修饰语。而没有这种
修饰关系的“有……者”,就不是后置的定语。如短文开头“齐有相狗者”,这句只能译成“齐国有个会识别狗的”,因为“相狗者”不是“齐”的定语。
古文翻译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
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原来是指战国思想家杨朱所倡导的“为我”、“贵己”、“贵生”学说。他反对墨子兼爱及儒家伦理主张,认为治国的大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亦不损人为己。但这套思想在历史上屡受非议,没有受到重视。孟子说“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来“一毛不拔”成为讽刺自私自利的成语,也常与“铁公鸡”连用。
正文: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翻译: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走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
原文 (晏子春秋)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
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作者简介
晏婴(公元前578年-鹄怎么读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负责养鸟,而鸟逃掉了。齐景公发怒,下令要杀死他。晏子在旁边请求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把罪行一条一条列举给他听然后再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叫烛邹来,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罪行之一;致使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罪行之二;让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罪行之三。”晏子列举烛邹罪行完了,请齐景公处死他。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先生您的教导!”
注释
使(使烛邹主鸟,使吾君):派遣。
使(使诸侯):致使 亡:丢失 是:这。
故:原因。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好:喜欢。
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召: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请:允许。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重:重视,把……看重。
轻:轻视,把……看轻。
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轻士):而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请(请数之):请允许我。
请(请杀之):请求。
命:教导。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同“汝”你
谏:劝告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寓意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可能反而会事半功倍。
亡鈇者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翻译】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儿子偷的.于是他看邻居儿子走路姿势像偷斧子的;脸上的表情也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也像偷斧子的.总之没有一处不像偷斧子的.不久这个丢斧字的人在地窖里到了,以后再看邻居儿子就没有一样像偷斧子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法看问题,往往会产生错觉,出现错误。."疑邻窃斧"的典故恰是出自人有亡鈇者的寓言故事中
学艺不精 暴怒而亡
郑有躁人
晋、郑①之间有躁②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③,奕④不则啮⑤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郁离子曰:“是亦可以为鉴矣。夫民犹鹄也,射之者我也,射得其道则中矣;兵犹子也,行之者我也,行得其道胜矣。致之无艺,用之无法,至于不若人而不胜其愤,恚⑥非所当恚,乌⑦得而不死?”
【注解】
① 晋、郑:古国名。晋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后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关了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
② 躁:暴躁,急躁。
③ 鹄:箭靶的中心。
④ 奕:下围棋。
⑤ 啮:咬。
⑥ 恚:愤怒;怨恨。
⑦ 乌:何。
【译文】
在晋国和郑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射箭不中就捣碎箭靶的中心,下围棋不胜,就咬碎棋子儿。人们劝他说:“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罪过,为何不反思自己呢?”他不明
白这个道理。最后他因脾气暴躁而死去。郁离子说:“这一点也可作为鉴戒了。老百姓就像箭靶的中心一样啊,射击它的是我,掌握了射箭原理就会射中;士兵就像棋子儿一样,指挥他们行动的是我,能掌握那规律就能取胜了。求之无方,用之无法,以至于感到不如别人时就不胜其愤,愤怒的又不是地方,怎么能不死掉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