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市已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拥有近3万家工业企业和数百万产业工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具备生产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产品的强大制造能力。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中涉及制造业行业30多个,产品6万多种,行业覆盖率达78%。产业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和经济
效益日益凸现,涌现了一批以镇(街)为中心,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具有产业集特征的特产业,如虎门服装产业、厚街和大岭山家具产业、大朗和常平毛织产业、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高埗、厚街、南城的制鞋产业以及清溪、石碣、石龙、长安、黄江、寮步等镇的电子信息产业等。这些特产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自主形成健全的行业组织体系,依托专业展会、批发采购中心拓展市场,具备一定的研发、生产、物流配套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按形成过程来划分,我市产业集可以分为三类:
1、外源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台资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制造产业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台资电子信息产业在向加工成本更低的大陆转移的过程中,在我市逐渐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进驻形势,并带动了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壮大发展。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产品中,以电脑产品及配件最为集中,制造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配套率达95%以上。
2、内源型。这种类型的集发展由本土企业为主导,以“虎门服装”最具代表性。该镇每年举办一届相当规模的国际服装交易会,拥有规模服装制造企业1000多家,服装商标5000多个,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20多个、省著名商标10个,省名牌产品17个、省十大休闲品牌4个,建立了以富民时装城为龙头的批发市场体系,拥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18个,大型布料市场4个,年产服装逾2亿件(套),年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在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女装名镇”称号。
3、外源内源共同发展型。这类集的特征是集内的民营企业在依靠外资带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消化吸收,继而通过自主创业创新,实现了规模与实力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比翼齐飞的新格局。以毛织产业为例,大朗有毛织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已经形成毛衣生产、辅料、机械、洗水、漂染、印花等功能完善的产业
链条,大朗镇在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羊毛衫名镇”称号。家具产业方面,目前全市家具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港台企业占50%以上,本土民营企业约占40%。在地域分布上以厚街、大岭山为主,其中被授予“全省家具专业科技创新镇”称号的厚街镇拥有家具生产企业500多家,以中高档产品为主,并拥有一大批大型专业卖场和展览场馆。大岭山镇聚集了我市大部分台商家具企业,拥有家具生产企业300多家,2004年被亚太家具协会授予“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称号。五金模具产业方面,长安镇从事机械五金模具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和商业网点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拥有长荣国际机械五金广场和长安商贸城五金广场两家大型的专业五金交易市场。该镇从2001年开始通过举办一年一届的机械五金模具交易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珠三角有较大影响力,并辐射到南中国的集机械、五金和模具生产、销售、采购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基地。
东莞产业集存在的问题
1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
地方产业集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少,技术含量不高,进入壁垒小,集内聚集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加入竞争越来越激励,生产同类产品的
虎门最大服装批发市场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得不降低价格,结果单位价格越卖越低,利润空间微薄。过度竞争使得企业的盈利率大大降低,为了维持经营,又不得不通过偷工减料、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等办法来降低成本,使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影响市场的需求,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威胁着产业的发展
2东莞的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升级、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
产业集有利于集内企业的相互学习和模仿,集形成初期对集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集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情况下,如果一味模仿而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集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知识产权在集内的作用很小,一方面申请专利需要很长时间,而集内知识的传递又是很快的,可能专利还没有申请下来,市场上已经有这样的产品了;另一方面,就算申请了专利,同样集知识传递很快,公司将新产品推出市场,如果很受欢迎,集内其他企业马上模仿,而集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很多的,模仿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有可能很多,开发出新产品并申请专利的公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与那么多公司打官司。同时因为地方产业集内的企业主可能都相互熟识。打起官司牵扯到很多关系,对它来说还不如不开发新产品。于是,在集内大家都等着“搭便车”。 东莞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是由小型企业提供的。这次我们访问的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最小的企业近乎是一个家庭小作坊,老板加上员工才几个人。东莞的中小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政府成本。由于自身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东莞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按照客户的标准“来料加工”,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力。面对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而非提高生产技术来释放成本的压力。虽然有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但资金、技术始终是他们创新的瓶颈。用他们的话来说“不自主创新是等死,自主创新是死”。
3没有牢固扎根的产业集
外向型“东莞模式”扎根不牢所谓的“东莞模式”是指,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内地省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结合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或者可以说是“三外模式”。外科手术式植入,就是指整个制造体系都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由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起来的、与本地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这种产业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由于本来就是组装起来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而外资主导也
有这个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外向型是指主要的零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打外销市场。该模式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过于紧密,外部市场的风险带来经济的波动特别大或频繁。据统计,东莞的外源型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受国际政治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大,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5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
文化素质低下,人才匮乏外来流动人口多是东莞的一大特点。目前东莞约有650万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数量的4倍多。形形的外来人口已经从数量和本质上冲断了东莞本身就脆弱的文化体系。在东莞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其文化的融合度跟不上,城市文化来不及潜移默化地的积累,文化氛围与经济实力相脱节情况严重。因此,虽然其经济实力强大,但居民整体素质较低。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而人才的大量流失会对本地的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由于东莞的社
会、文化条件远不及广州、深圳,许多人才刚刚在东莞工作两三年,获得经验后就跳槽到广州、深圳两地,使得培训付诸东流。再有就是本地人才匮乏.教育和培训不足,而招募内地人才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东莞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不仅如此,人才问题进一步引发了研究与开发问题,不少台资厂家都有将研究与开发活动转移到内地的趋向,其首选地一般都放在上海或深圳,因为那里人才力量更足。这种情况大大制约了东莞未来的产业提升。
促进产业集发展的对策:
1加快东莞产业集升级
01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以建设专业示范镇(区)为载体,在产业集的地区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四大平台”:以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加快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创新规划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大环境,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创业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为企业发
展建立良好的公共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互动,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储备力度,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科技创新保护平台。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对集内产业、产品进行工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功能创新和链条升级创新。同时,建立创新联结机制,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接,尽快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条。
0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是促进产业集发展、升级的根本出路。长期以来,广东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广东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主导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主导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精密装备制造、汽车、临港石化和钢铁等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经济加快发展的制约,实现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工业园区的集化、
生态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资源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体系,实现园区的减量化、可利用、资源化。
0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引领集升级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位于中国最发达的南部经济带和亚洲最著名的穗、莞、深、港经济走廊的中段,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8平方公里。松山湖融山、水、园为一体,是一个在经济发达地区少见的、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区域。
松山湖重点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其所发散的研发功能、智力功能、商务功能、居住功能、文化功能等,均以全市各专业镇为辐射对象,提供各专业镇传统产业集升级所需的多方面配套服务。松山湖科技园区作为东莞传统产业集产业升级的龙头,聚集了一批优质的科技资源和大学院所,其发展紧密结合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求,重点弥补各专业镇产业链中缺失的关键高端环节。
2002年5月,在国家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典型高新区“二次创业”核
心能力评价》研究课题中,松山湖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东莞市对于松山湖的定位中,松山湖承载着以专业镇为特的东莞传统产业集升级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