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璜碑》基本概述
作者:郎家升
来源:《卷宗》2018年第18
        要:为死者立碑的风习,始于东汉初期。封建官僚地主阶级为了夸报其爵位财富和掩盖其生前罪恶,碑文常由封建士大夫撰写,多为谀词,但偶尔亦可从中透露某些史实,而在书法、刻工。艺术,则很多可供参考。东汉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碑留存下来的不多,完整者更少。鲜于璜碑,在历史金石书籍中未见著录,是我国解放以来发现的保存完整、存字较多的一通汉碑,为研究汉代历史中的某些问题和文字、书法、刻石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鲜于璜碑;东汉碑刻;汉隶标准化
        1 鲜于璜墓概况
        鲜于璜墓座落于兰城村东的岗子高地。岗子一带有不少汉墓。附近曾有汉阙顶石(长40.5厘米、宽26厘米)和千秋[万岁]”瓦当(直径15厘米)等遗物出土。据《武清县志》:
武清泉州、雍奴二县地也英壮。《读史方舆纪要》:泉州城汉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今兰城东南三十公里,泉州故城遗址犹存。
        据碑文所载墓主鲜于璜卒于东汉安帝延光四年;而墓碑于桓帝延熹八年立。依此推断,此墓构筑的年代应在墓主死时之前,约东汉中叶。该墓以砖砌筑,坐北朝南,北偏西4.5度,以南至北包括墓道、角道、前室、中室和后室等部分。各室之间均以小券门过道相连,墓室全长14米、最宽3.6米。由于盗扰较重,墓室大部已残塌。墓道、甫道和前室有上下两层叠压重建的现象。初步分析,重建的原因可能由于所处地下水较浅,安葬时发现墓内已有积水上升,所以采取如此应急措施。
        从已被废弃和未毁的结构上看,该墓形的原建构造布局,则是由基道、角道及其西耳室与东侧室、前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式,墓口略长,角道比较窄长,南端西侧设一小耳室,北端东壁设一侧室。该侧室保存尚较完整,此室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米、南北宽1.18米、高1.32米。墓顶结构为穹窿式,墓壁和基底砌筑情况,均与后室相同。据此可见,在重建的前室下面,已被废弃的墓室结构,无疑属于该墓原建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