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及其发展
 
  [  本文通过对几种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的对比及历史演变的分析,说明原始汉语语序中,代词做宾语的正常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先秦时期宾语前置已需要一定条件,这是一种从旧结构发展为新结构的动态现象。
  [关键词宾语前置  词序  句式  发展
    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说明,先秦时期汉语的正常词序是主宾。而宾语前置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1、疑问代词做宾语;二、名词宾语用代词复指。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除此而外,还有少数例句,宾语直接置于动词之前。为什么上古汉语宾语前置现象较多?它们又是怎样从前置往后置发展的?本文想根据一些资料,略论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的历史演变。
    一、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前置现象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等直接作宾语时,无论作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一般都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形式。例如:
    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的前置:
1 臣实不才,又谁 ?(《左传·成公三年》)
我确实没有才能,又敢恨谁呢
2 使 之?(《庄子·齐物论》)
我叫谁正确地判断它?
3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八年》)
盗窃的人是谁?是阳虎。
4 人而无止,不死 ?(《诗·鄘风·相鼠》)
人如果不讲礼仪,不死还等什么?
5 孟尝君曰:客   (《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说:客人爱好什么?
6 [] 也? (《庄子·逍遥游》)
它将往哪儿去呢?
7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卫君等着你去处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8 梁客辛垣衍安在? (《战国策·赵策》)
梁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里?
9 天之生我,(我)   (《诗·小雅·小弁》)
上天生了我,我的好日子在哪里?
天下之父归之,(其)   (《孟子·离娄上》)
      天下的父亲都归向西伯了,他们的儿子归向哪里呢?
以上例句涉及先秦的经、传、子著作,其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置于动词之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也要置于助动词之前,如例1。如果疑问代词做使令动词的宾语,也就是做兼语,也要置于使令动词之前,如例2。如果动词前有副词作状语,疑问代词宾语置于副词和动词的中间,如例67。反之,如果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置于动词之后,如例3“阳虎”、例9“我”、例10“之”。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同样要放在介词之前。
[何以]   (《左传 ·庄公十年》)
许子 [ ] [] [励志名言大全自]   (《孟子·许行》)
[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陶虹
君子去仁, [ ] 名。    (《论语·里仁》)
以上例句的“何”、“奚”、“谁”、“恶”都是疑问代词,分别做介词“以”、“为”、“与”、“乎”的宾语而前置,其中“何以”这个结构因为使用频繁,一直流传到后代的书面语言里,成为一个凝固结构,相当于“凭借什么”、“用什么”而不再用“以何”的形式。
    总之,在先秦,疑问代词无论作动词宾语,还是作介词宾语,一般都需要前置,这是比较严格的。我对《诗经》、《左传》加以统计,其数字也足以说明问题。(见下表)
        篇名
动词宾语
诗经
林允回应演技夸张
左传
备注
句数
前置
句数
前置
动宾
2
2
13
13
介宾
4
4
4
4
介宾
16
16
119
119
何做宾语的定语而前置
动宾
14
13
44
44
44例全部前置
何以、何为、何用、何如
1
1
4
4
0
0
0
0
    那么,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而前置句式到汉代以后怎么发展变化的呢?我们根据汉人的注释可以窥见一斑,因为汉人的注释是采用当代活的语言。有人据毛传、郑笺对诗经的注释做过如下统计。
      对比
动宾
诗经中前置句数
《毛传》、《郑笺》注释句数
《毛传》、《郑笺》注释中保留宾语前置的句数
2
2
0
16
10
4
1
1
1
    可见,到了汉代,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的前置句式相当大部分已经朝后置发展,这就证实并补充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的看法,“到了汉代,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结构逐渐发展出来了”。
    至于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式,汉代以后则大部分成为凝固结构一直流传在后代的书面语言中。如“何以”、“何为”、“何如”、“奚以”等。
    二、用“是”、“之”等复指的名词代词宾语前置句式的发展
    古汉语中比较严格的宾语前置句式,除前面所讲的疑问代词作宾语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时,前置的宾语和动词宾语之间,必须加入指示代词“是”、“之”进行复指。形成“宾语+是(之)+动词谓语”的格式。
    例如:
    ,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如今害怕吴国,在郢筑起城墙来。
    秉国之均,四方 duchun维  (《诗·小雅·节南山》)
——掌握着国家大权,保护四方。
燕婉 ,得此戚施。  (《诗·邶风·新合》)
——张哲瀚作品想个称心如意的丈夫,谁知嫁这样一个驼背。
吾以子为异 ,曾由与求   (《论语·先进》)
——我以为你是问别的,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呀!
以上四个例句,宾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倒置在动词之前,又用指示代词“是” 、“之”复指,起到了强调宾语的作用。它比一般动宾式语气强得多,试比较:
“君王之不恤,而臣是忧”——君王不把自己的流亡放在心上,却担忧着臣。如果换成“不恤君王,而忧臣”,那语气就减弱多了。
名词宾语前置,而又用“是”复指的时候,前面往往还有“唯”字,构成“唯+前置宾语++动词”的格式。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敌是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这种凝固句式强调了宾语的唯一性,语气更为强烈。
古代汉语中代词宾语如果前置,就只用“之”复指。例如:
,亦可谓不善变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您学习这些知识,也可说是个不善于变通的人了。
我之怀矣,自语伊戚,其 矣。 (《左传·宣公二年》)
——诗经上说, 因我的怀念啊,自己留下了这一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吧。
今者民有三疾,今也或   (《论语·阳货》)
——古时候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丢了。
这种宾语前置格式由于经常使用,最后形成了“是之谓”、“此之谓”的凝固结构,“是”和“此”所代的是前面的句子,即宾语的实际内容。
如:
失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 德操。  (《荀子·劝学》)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 张耀扬资料用民。 (《墨子·亲土》)
这两例中的“是”、“此”均指代前面的句子。
在这种名词或代词宾语前置,而又用指示代词“是”、“之”复指的句式中,有几个问题值得讨
论。
1、“是”、“之”的词性问题
有的语法书把“是”、“之”叫做结构助词,把这种句式叫做用结构助词“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他们的理由是:
A 在这种宾语前置句式中,不仅用“是”、“之”,也有用“焉”、“於”、“是为”、“之为”等词作标志的,因而,这些词仅是结构助词。
举例如:
我周之东迁,晋郑 (《代传·隐公六年》)
——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和郑。
赫赫南仲,玁狁   (《诗·小雅·出车》
——威武的南仲,平定玁狁。
岂弟君子,四方   (《诗·大雅·卷阿》)
——和善可亲的君王,纲纪四方。
故人苟 之为 ,若者必死;苟利 ,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必死;人如果只看到利,这样必定受害。
我们认为:
A 以上例句中的“焉”,本来就含有“于是”的意思,“于”也可以认为是“于是”的省略。“为”当然没有指代性,但“四方为纲”的“为”只是“作为”的意思,因而这句不是宾语前置句,至于“之为”的“为”,则应认为是“谓”的通假字,故“之为”即“之谓”,也即“谓之”。因而也具有指代性。这样看来,前置宾语后面一定跟有具有指代性的词和词组。所以“是”、“之”仍是指示代词。
B 这种句子宾语一旦后置,“是”、“之”就不用了。如:说明它们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不是指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