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活中的这些语⾔,都是从戏曲⾥来的
戏曲⽂化在我国传承千年,⽣旦净末丑,悠扬多变的唱腔,美得不可⽅物的⾝姿,惊鸿⼀瞥再回神早已深陷其中,戏曲是全世界华⼈的骄傲,⽽它所代表的⽂化,也早已融进了我们的⽇常⽣活中,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常⽣活中的⼀些词语。
“捧场”、“⼤拿”、“没谱”这些⽇常化的词语其实都来源于戏曲⽂化当中,让我们⼀起来看看都有哪些词语融⼊了我们的⽣活,以及它们在戏曲⽂化中是什么意思。
板眼
⽐喻条理和层次等。⽐如⼀板⼀眼⽐喻⾔语⾏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在戏曲中,板眼是⾳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乐以及民间传统⾳乐中,经常以板⿎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且⽤板的敲击来表⽰强拍,以⿎键的点击来表⽰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脸谱
现在常⽤“脸谱化”来表⽰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着什么
戏曲艺术作为⼀个直接⾯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物⼀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戏曲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所欲地涂抹,⽽是有它⼀定的规则,尤其是净⾓和丑⾓,必然按照⼀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科班
常⽤来⽐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班”字就是“⾏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种名⽬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式中最普遍的⼀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种,它是以⼀种集团⽅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捧场
今泛指故意替别⼈的某种活动或局⾯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章等⼿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某演员或剧团⾝价地位为⽬的。
对台戏
⽐喻双⽅竞争同类⼯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争⾼低。
⾏头
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在戏曲中,⾏头指戏曲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没谱
⼼中⽆数;没有⼀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打下⼿
担任助⼿
在戏曲中,打下⼿是个称谓。指⿎师以外的,⼤锣、铙钹、⼩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指挥领奏,故称司⿎者为上⼿,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
亮相
⽐喻公开露⾯或表演;⽐喻公开表⽰态度,亮明观点。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在上、下场或⼀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个短暂的停顿,成⼀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韵连贯,画⾯美观。
现⼈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韵连贯,画⾯美观。
叫板
⽐喻故意对着⼲
叫板是戏曲⾳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然、协调。⽤动作规定下⾯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铆劲
集中⼒⽓,⼀下⼦使出来
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保留地尽情发挥个⼈能⼒,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的进⾏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拿
掌⼤权的⼈;在某⽅⾯有权威的⼈
在戏曲中,⼤拿是京剧术语。指“⽂武总管”等后台管理⼈员。在演出中,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统由管理⼈员掌握⼤权,故俗称“⼤拿”。
挑⼤梁
泛指承担重要的、起⽀柱作⽤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