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
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着什么(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这里所说的的表现方式就是
戏曲的脚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如洛地所言,,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和一般的戏剧术语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
在戏曲成熟之前脚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
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的划分,这一脚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的引戏演化而来,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的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戏曲脚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的分离及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与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承担,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
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体系不受角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傅谨《脚与行当》,《中国
文学批评》2020年第2)
材料二 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止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一会我出角。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部分有改动)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戏剧脚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答案C
解析A,戏曲术语是,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B,术语是正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结合语境()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C,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错误,本选项的戏曲术语是,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由材料一戏曲用独特的脚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可见,并非,脚是指行当,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D,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材料一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可以判断使用正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宋戏文脚体系的,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副净转化而成后,与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答案D
解析A,引舞戏头分别只是引戏末泥的前身,”“分别是由引戏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D,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一第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体制亦与之相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
的脚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的划分)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答案C
解析A,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错误,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错误,据材料一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
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脚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人数不对等的矛盾错误,材料一为戏曲的脚体系不受角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故选C项。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个字。(4分)
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段与材料二的第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
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举例论证:列举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制,脚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
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合一也可),使观点突出。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扬扬,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
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