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成绩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装◆◆◆◆◆◆◆◆◆◆◆◆◆◆◆◆◆◆◆◆◆订◆◆◆◆◆◆◆◆◆◆◆◆◆◆◆◆◆◆线◆◆        ◆◆◆◆◆◆
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学期期中试卷
七年级语文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1、基础运用(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题。
①陶然亭是清代名亭,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清代二百余年间,此亭美誉长盛不衰,成为北京城中一处名胜古迹。
北京时间不到点阅读答案
②陶然亭有三大额:最早的是建亭人江藻亲笔题写的;另有书画大师齐白石题写的篆书,沉厚宽博,笔象朴;还有现代学者郭沫若所题的行书,舒展灵动,收放自如。楹联亦有三副,其中最有名的一副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书的“烟藏古寺无人到,      ”。
                  ,使陶然亭成为旅游观光热门景点。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亭台掩映,景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为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jìng  mì(  )(  )的松林中,有著名革命者的高君宇、石评梅墓。
游人流连园内,如历巴楚静美之地,似游吴越锦绣之乡,会感受到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朴(zhuō)      参(cī)    B.朴(zhuō)      参(chā)
C.朴(zhuó)      参)    D.朴(zhuó)      参chā
2.请按照拼音,将第③段括号里的词语,用规范美观的汉字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的横线处。(2分)
3.为第②段提到的陶然亭中翁同龢所书的楹联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半亩红莲碧池沼                B.榻倚深堂有月来
C.陶然暮鼓有钟鸣                D.云升湖上有客至
4.下面【甲】【乙】【丙】三个句子是第③段开头的三句话,请你结合下文给这三个句子排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光辉的革命史迹  【乙】秀丽的园林风光  【丙】丰富的文化内涵
A. 【甲】 【丙】 【乙】                B. 【甲】 【乙】 【丙】     
C. 【乙】 【丙】 【甲】                D. 【丙】 【甲】 【乙】 
5. 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细亮、细长的特点。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老舍济南的冬天
理解: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体现了老城暖和安适的特点。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D.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老舍《济南的冬天》)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将阳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温暖。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济南的冬天》  ——朱自清    ——现代
B.《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美国
C.《秋天的怀念》  ——老舍      ——现代
D.《夜雨寄北》    ——李白      ——唐代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默写(6分)
7.古诗词中,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一句中,借夕阳表达了游子对家的思念;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句中,借芦笛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8.《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笑着,走着。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 阅读画线语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不少于60字)(2分)
11.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诗首联以对偶写自己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客路 点明作者人在旅途的境况。
B. 古诗词中的“雁常与思乡有关。比如本诗的尾联,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强调美好事物的消逝,有一种无奈和惆怅蕴含其中。
D.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隐含哲理,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6题。(共14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2分)
(1)魏文侯与虞人猎        (2)往,身自罢之
13.翻译句子(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4.【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分)
答:
15.解释《论语》十二章中的加点词语(2分)
    (1)十五          (2)曲
16.翻译《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4分)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名著阅读(共8分)
哥啊,你晓得,师父哪里会降妖?我和沙僧复去与战。不怪神通广大,将沙僧又捉了。我败阵而走,伏在草中。那妖怪变做个俊俏文人入朝,与国王认亲,把师父变作老虎。又亏了  A  夜间现身,去寻师父。师父倒不曾寻见,却遇着那妖怪在银安殿饮酒。变一宫娥,与妖怪巡酒、舞刀,欲乘机而砍,不料反被妖怪用满堂红打伤。就是  A  教我来请师兄的,说道:‘师兄是个有仁有义的君子。君子不念旧恶,一定肯来救师父一难。’万望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师父一命!”
17.以上语段节选自《西游记》,请根据语境判断,“A”是指(1)      ,这段话的叙述者是(2)      。(2分)
18.以上语段出自《西游记》的下列哪个情节之后?(2分)
A.唐僧收服了孙悟空师徒路遇强盗打劫,孙悟空一怒之下打死强盗,反被唐僧赶走。
B.唐僧师徒路过比丘国,发现国王被妖魔所缠,身染重病。昏庸的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男孩的心肝做药引。
C.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在宝象国,唐僧被黄袍怪施了法术,不得脱身。
D.唐僧师徒来到五庄观。悟空在师弟怂恿下去偷人参果,被道童辱骂,悟空一怒之下推倒了人参果树。观主返回后将师徒众人囚禁,悟空四处寻访医树之方。
19.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请从“父亲“范爱农”“阿长”“衍太太”中选择恰当的人物,分别填写在下面每张图后文字空白处的横线上。(共4分,每小题1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先生们》完成20—22题。(共10分)
先生们
①多年以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陈继会先生当时看向我的那个又深又长的眼神。那是2000
年的深秋,我与先生步行于郑州大学的南北大道上。道路一边是苍苍如盖的雪松,一边是整齐干净的草坪把硕士论文的初稿递到陈先生手里,脱口而出:“我想考博!”陈先生盯着我看了良久,然后爽利地答道:“好啊,我支持!”有一年到深圳去看望陈先生,我忍不住问起那个有意味的眼神,他说:“那不是怀疑,是惊喜!”陈先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专家,我最初报的选题却离“乡土”十万八千里,他反复读了读题目,说:“你宏大的学术构想值得肯定,不过,这个题目够你写一本大书的,现在做有点浪费了,先放一放。”待我后来再回头看那个题目,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么幼稚多么不懂得天高地厚。生性敏感如我,假如在问师之初就遭逢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或许早就退却了。是谦和儒雅的陈先生,在我学术的起步期,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开导我这个初出茅庐、不明治学之道的后生,以耐心厚道的言行引领我读书、作文,把我引向学问之途。
②待我到山东大学读博,导师是孔范今先生。刚上了几次课,我就被他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的讲授震住了。而他一再强调的“读原典”的“原典”,很多我也未曾认真读过。一时间,我心生焦虑。为了节省时间,我有时就在宿舍备些干粮,闷在屋里几天不下楼。孔先生听说后,每每在校园里碰到我同屋,都一再嘱托人家下楼时要叫上我。
博士论文选题时,我选定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写“苏曼殊文学论”。我惴惴不安地把提纲呈给孔先生。他看完,喝一口茶,掐灭手中的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操着一口曲阜普通话说:“你喜欢苏曼殊的诗文,关注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文人的文化求索,又有了相对扎实的理论准备,能写好。”先生顿了顿,接着说:“读书就像撒网,要撒得开,也要能收得住。现在你不要急于发文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孔先生引领弟子治学既厚爱又严苛,能够得到他的肯定,我自信了许多;而其“重积淀、厚基础”的严谨学风也培养了我们这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史料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