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类学概论
影视⼈类学概论
第⼀讲:光影联姻:⼈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
⼀、何为影视⼈类学
1、Visual Anthropology 视觉⼈类学影像⼈类学影视⼈类学影视⼈类学运⽤动态(即影视⼿段)来记录和表达⼈类学的知识与理念。
⼆、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
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
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
1、岩画
2、绘画
(⼀)视觉暂存原理
(⼆)⼼理补偿原则
(三)幻觉
第⼆讲
⼀、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
视觉⼈类学从逻辑上源于此种信念:即⽂化是可以通过可视性的符号显现出来的。这些符号存在于社会或⾃然环境中的⼈类姿态、典礼、仪式以及⼈⼯制品当中。
⽂化可以被设想为通过情节性的脚本⾃我构建,拥有台词、服装、道具和舞台的男、⼥演员居于其中,⽽⽂化本⾝便是⼈们参与其中的所有场景总和。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化,那么研究者们就可以运⽤视听技术记录下来,作为可分析与呈现的资料。
———————美《⽂化⼈类学百科全书》
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
⽆论是照⽚、录像带、电影胶⽚还是⼿绘,都是⼀种观察⽅法。但更为重要,它还是⼀种提出问题,
分析资料的⼿段。
它提供了⼀种通过镜头观察⽂化的新视⾓,⼀条研究与理解⽂化、社会、⾝份与历史的新途径。它只会引发进⼀步的探究,⽽⾮得出定论。
影视⼈类学家将他们的观察成果与其他⼈的⼈类学、社会科学家共同分享,并融⼊到各⾃的研究领域当中。
——————美《⼈类学百科全书》
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
1、岩画
是指在岩⽳、⽯崖壁⾯和独⽴岩⽯上的彩画、成刻、浮雕的总称。古⼈在岩⽯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类的⽣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愿望,构成了⽂字发明之前,原始⼈类最早的“⽂献”。
五、影像⽅法与⼈类学的联姻
影像与⼈类学同⾏,需要若⼲相互作⽤的前提条件:
(⼀)静态与动态的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发明
1、1893年法国⼈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这种借助于机械,并由光学作⽤和化学原理⽣成的图像,最终成为影视⼈类学的直系先祖。
第⼆讲:图像先祖:⽤影像记录⼈类⽂明的先⾏者
⼀、拯救⼈类学与民族志影像
1、“拯救⼈类学”(salvage Anthropology)
(1)时代变迁与即将要消失的前⼯业⽂明。
(2)为了给后代留存“⽂化标本”须对濒危的社会与⽂化进⾏抢救式的调查与存证。
(3)⾼尚的野蛮⼈:知识阶层对资本主义的⽂化反思。
(4)“⾮物质⽂化遗产”:当代拯救⼈类学。
2、⼈类学家承担起抢救⽂化的责任
(1)修建博物馆
(2)从⽂化持有者⼿中获取⽂物
(3)采集传统部落的⼝述故事、歌曲
(4)撰写民族志或⼈类学著作
(5)绘制或拍摄有关其⽂化的影像资料。
⼆、荒野的呼唤:拍摄⽂明背影的⼈们
(⼀)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柯蒂斯
1、职业:摄影师,影像⼈类学先驱
2、贡献:拍摄了40000多张照⽚搜集了350多个印第安民间传说,制作了10000多份印第安语⾔和⾳乐的录⾳资料,最终出版了长达⼆⼗卷的《北美印第安⼈》。
3、成就:
(1)《北美印第安⼈》1907-1930⽤图⽚与⽂字记载了北美地区107个印第安部落20世纪初期的基本风貌,⼀部史诗级的早期⼈类学著作。
(2)以平等⽴场进⼊印第安⼈的社会⽣活,并在影像中赋予了印第安⼈⾼贵的⽓质。
(3)通过参与观察的⽅式进⾏⽥野作业,⼒图以影像的直观性和艺术性,呈现北美印第安各部族之间的社会多元性与⽂化多样性。
4、局限性:
(1)柯蒂斯认为北美⽂化是⼀种正在消亡的原始⽂明,这也是⼗九世纪末,⼆⼗世纪初在北美⼈类学界居于主导地位的“进化论”观点。
(2)柯蒂斯回避了印第安⽂化与北美⽩⼈⽂化的交流与冲突,试图重构⼀种前⼯业⽂明时代的印第安⽥园牧歌。
(3)长期被⼈类学界所忽视,需要再研究与发现。
(⼆)阿尔伯特
1、职业:法国银⾏家
2、成就:1909-1931年间,花费巨资,派遣⼗余⽀摄影队奔赴全球各地,共拍摄收集了⼤约2000张彩
⾊照⽚、4000张⽴体照⽚以及超过18万⽶(约100⼩时)的电影胶⽚,记录世界50多个国家的风俗世态,构成了⼀部“星球档案”,这些影像资料侥幸躲过了种种天灾⼈祸,存留⾄今,成为了⼜⼀座守望⼈类⽂明的影像宝库。也正如阿尔伯特·卡恩在⼀百多年前所预感的那样,许多曾记录在“星球档案”中的⽂明印迹,已在两次世界⼤战与战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湮没⽆痕了。
3、贡献:
(1)对激烈变化的世界中、脆弱、易逝的传统⽂化提出了保护存留的思想,并付诸实施。
(2)⾸次运⽤彩⾊摄影、⽴体摄影的⽅式,记录全球社会与⽂化风貌。
(3)较早运⽤记录电影的⽅式,保存⼈类动态影像,增加⽂化主体的相互理解。(4)构建以影像资料为主的“地球档案馆”是对西⽅掠夺世界⽂物的⼀种反思。
4、局限性:
(1)慈善家的理想主义⾏动,缺乏⼈类学家的学术指导
(2)较为浮光掠影,缺乏深⼊的观察与记录
(3)世界性经济危机,摧毁其梦想与财富,使得地球档案长期湮没⽆闻,直到20世纪70年代重获发现。
(三)罗伯特·弗拉哈迪(世界纪录⽚之⽗)
1、职业:纪录⽚导演,影像⼈类学先驱
2、贡献:多部赋予⼈类学价值的纪录⽚
(1)《北⽅的纳努克》
(2)《摩阿纳》
(3)《亚兰岛⼈》
(4)《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
第三讲:百家争鸣:影像⼈类学的理论体系与代表⼈物
⼀、影像⼈类学的学科前史(1930-1950)
(⼀)学科与时代背景
1、⼆⼗世纪30-40年代,⼈类学遵循普遍理论的研究范式,民族志仅被视为理论提升的⽥野素材。
2、影像民族志的价值尤其被低估,更因为技术难度,设备匮乏和战争爆发等原因,基本处于创作与研究的停滞状态。
3、记录影像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献类型。
(⼆)20世纪30-40年代的影像⼈类学代表⼈物
玛格丽特·⽶德(1901-1978)
1、职业:美国⼈类学家
2、贡献:⽂化⼼理学派的奠基⼈物之⼀,影像⼈类学开拓者之⼀
3、代表作:《萨摩亚⼈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质》、《巴厘岛⼈的特质》(与贝森合著)
4、⽥野经历
(1)1936年-1939年,玛格丽特·⽶特与英国⼈类学家格⾥⾼利·贝特森在巴厘岛进⾏⽥野调查。
(2)他们是欧美⼈类学家中第⼀批系统使⽤⽂字、照⽚和电影⼿段和分析⽂化现象的⽥野⼯作者,在影像民族志的⽅法启蒙和应⽤实践上。
⼆、影像⼈类学的成熟期(20世纪50年代⾄今)
(⼀)学科与时代背景
1、殖民地体系的崩溃,世界格局巨变
2、经典⼈类学理论遭遇危机,学术范式转变
3、年轻学者与⽥野⼯作者对影像技术的熟稔
4、记录电影技术、理论与创作时间的重要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影像⼈类学的代表⼈物
约翰·马歇尔
1、职业:美国⼈类学家影像民族志作者
2、贡献:摄取西南⾮洲猎豹采集部落朱霍安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美国战后最主要的影像⼈类学者之⼀
3、代表作:《猎⼈》(1958)、《卡拉哈⾥⼀家⼈》(2001)
4、成就:
(1)《猎⼈》是战后美国富于影响⼒的民族志记录⽚之⼀,被视为影像⼈类学的破冰之作
(2)约翰·马歇尔终其⼀⽣,⽀持朱霍安西⼈争取⼟地权利与公民权利的⽃争,将⼈类学影像记录⽚作为社会变⾰的⼒量
(3)约翰·马歇尔是“历史性影像民族志”的代表性⼈物,通过记录⼈物在漫长岁⽉中的⽣活历程,展现出⼀个族的社会变化。
蒂莫西·阿什
1、职业:美国⼈类学家影像民族志作者
2、贡献:拍摄⽶诺马⽶⼈、巴厘岛⼈等多部民族志影像志电影,是战后美国影像
3、代表作:《斧之战》(1975)、《⼀个叫蜂的男⼈:研究亚诺玛⽶⼈》(1975)
罗伯特·加特纳
1、职业:美国⼈类学家影像民族志作者
2、贡献:⾃20世纪60年代⾄今,在全球各地拍摄了多部影像民族志作品,曾任哈佛⼤学电影研究中⼼主任,战后美国影像⼈类学的代表性⼈物。
3、代表作:《死鸟》(1961)、《极乐森林》(1986)
1948年,罗伯特·加特纳毕业于哈佛⼤学艺术史学业,并从此投⾝于纪录⽚⾏业,拍摄了《夸扣特尔⼈的舞蹈》、《死鸟》、《极乐森林》、《沙之河》等⼀系列⼈类学纪录⽚代表作,让西⽅观众认知鲜为⼈知的异国风情。
4、成就:
(1)《死鸟》讲述了荷属新⼏内亚的原住民达尼⼈的仪式性战争,是影像⼈类
学科创设初期标志性作品
(2)加特纳强调影像本⾝的⼒量,运⽤画⾯的隐喻与象征效果,让感官和⼼灵直接与⽂化接驳
(3)反对将影像民族志作为⼈类学理论的附属品,是“⾮实证主义影像民族志”的代表⼈物
让·鲁什
1、职业:法国⼈类学家影像民族志作者
2、贡献:在⾮洲、欧洲从事影像民族志纪录⽚摄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多个⽅⾯增进了影像⼈类学的理论和⽅法,是这⼀分⽀学科的重要奠基⼈之⼀
3、代表作:《疯狂的灵媒》(1954)、《我,⼀个⿊⼈》(1958)、《夏⽇纪事》(1961)
4、成就:
(1)分享⼈类学、影像民族志作者与被拍对象共同观看影⽚,讨论⽂化细节,并在交流的基础上修正影像民族志的⾏为(2)真实电影:在极少或者没有⼈⼯照明的情形下,运⽤⼿持式录像和录⾳技术进⾏活跃的交互式拍摄
(3)电影灵媒:摄像机在现场起到刺激、调节、促进和催化的作⽤,⼈们会以⾃我展⽰的⽅式加以回应,⽽意义正是从这样的展现中浮现出来
总结:
田壮壮
1、1973年第九届国际⼈类学与民族学⼤会确⽴了影像⼈类学在⼈类学中的学科地位
2、影像⼈类学从最初的视听资料记录⼿段,逐步发展成⽅法多元,旨趣多样的学科体系
3、便捷式摄影机、电⼦数码摄像机,同步录⾳设备的发明,为影像⼈类学的“主体表达”和“影像深描”提供了基础,是该学科迅猛发展的保证
4、基于⽥野,分享合作,富于反思,影像赋权,是当代影像⼈类学的基本学术信念
第四讲:中国风范-影像⼈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概论:中国影像⼈类学发展的三部曲
1、1900-1949:零散的影像记录,存留⽂化印记
2、1950-1979:国家体制下的民族志拍摄
3、1980-2015:学科体系的初步建⽴与迅猛发展
⼆、1900-1949:中国旧影
(⼀)西⽅摄影师拍摄的中国影像
1、⽅苏雅的中国西南边疆图⽚
⽅苏雅(1857-1935):法国驻昆明总领事,于1899-1904年拍摄了⼤批中国云南、⼴西、四川等地风⼟⼈情的照⽚,具有很⾼的历史与⼈类学价值。
2、约瑟夫·洛克的中国西部图⽚
约瑟夫·洛克(1884-1962),美籍奥地利⼈,“纳西学之⽗”、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学家。曾于20世纪初,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哈佛⼤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摄影家的⾝份到云南滇缅边境以及西藏考察。
(⼆)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西部图⽚
1、孙明经(1911-1992)中国电影教育先驱,纪录⽚导演,曾于1939年在西康省拍摄《西康》系列⽚与⼤批照⽚,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志电影作者之⼀。《西康⼀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草原风光》、《康⼈⽣活》、《喇嘛⽣活》。
2、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师。于1934⾄1942年间,在四川、
云南、⽢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了近⼗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前去参观。他的照⽚展⽰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貌,为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份可信度⾼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但直⾄今天他的影像才被逐渐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三、1950-1979:国家主导的民族影像拍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
1、1957-1976年,全国⼈⼤民族委员会委托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与电影制⽚
⼚,摄制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16部,这是中国空前的民族志电影创作活动。
2、主要⽚⽬:
《黎族》、《佤族》、《鄂伦春族》、《景颇族》、《独龙族》、《凉⼭彝族》、《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西藏农奴制度》、《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夏合勒克乡的农奴制度》、《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赫哲族的渔猎⽣活》、《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丽江纳西族的⽂化艺术》、《苦聪⼈》、《⼤瑶⼭瑶族》、《僜⼈》。
四、1980-2015:影像⼈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学科初建
1、1985年国际影视⼈类学委员主席加拿⼤学者埃森·巴列克西访华,第⼀次将学科名介绍到中国。
2、1988年《云南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于晓刚等⼈署名的⽂章《影视⼈类学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次提出了影视⼈类学的学科概念及理论框架。
3、1994年,中国影视⼈类学学会成⽴,是中国第⼀个影视⼈类学学术团体。(⼆)代表流派与作品
(1)⾼校与⼈类学研究机构制作的影像民族志(1)⽩裤瑶(中央民族学院出品1986年)
(2)《中巴昂⼈》(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类学研究所出品,陈景源导演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