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May.2021第 3 期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No.3
崔兴中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 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的。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分析,探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叙事 结构和叙事风格,总结出此类纪录片的叙事现状和未来叙事方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1)02-0074-04“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哈萨克 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的。这一倡 议,不仅使得“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通过经济合作互 利共赢,更使得“一带一路”国家的地域文化得到国 际间的
重视和传播。本文主要研究东起长安(今陕 西西安)的陆上丝绸之路,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题 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分析,探讨“一带一路”题材纪 录片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总结出此 类纪录片的叙事现状和未来叙事方向。
关于“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 早在丨980年就轰动一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日本 放送协会(N H K)合作的《丝绸之路》纪录片于1980 年一经面世,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同寻常的反响,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家被允许进人中国腹地进行 纪录片拍摄的资本主义国家媒体。我国政府也格外 支持合作拍摄,不仅开通铁路专线,还出动军队以 协助和保证拍摄顺利进行。2005年,由中央电视台 耗时两年重新拍摄完成同名纪录片(后更名《新丝 绸之路》)上映。虽然当时“一带一路”的倡议还没有 提出,但关于“一带一路”的纪录片已经诞生。古老 的中国,因为“一带一路”被世界所认识,更被世界 所觊觎。“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一直伴 随着历朝历代的兴衰;“一带一路”作为沟通交流的 桥梁,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带一路”作为新 世纪的倡议,继续贡献着自己厚积薄发的力量。
一、叙事内容分析
(―)国家形象的树立
“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 叙事方式来呈现内容,有回顾和梳理历史的、有描绘 和梳理现在的、亦有展望和勾勒未来的。比如由甘肃 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
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10集系列纪录片《河 西走廊》,就是通过演员扮演回顾和梳理了汉武帝刘 彻为了收复河西走廊付出的一生,期间穿插着张骞 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等场景。第二集《通 道》讲述了在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指挥下,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人通力协作,最终将河西走廊的匈奴人驱 散和歼灭,自此打通了河西走廊这条政治、经济要 道。这不仅扩大了汉王朝的疆域版图,还使得汉朝使 臣可以和西域以及外国各民族联络,促进各国商业 贸易发展,也为之后不久丝绸之路的诞生创造了条 件且打下了基础。〗980年,在中日合作拍摄的纪录片 《丝绸之路》中,日本导演将视角放在了中国人民的 生活方式上,通过镜头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丝绸之路上的文明、文化以及考古发掘的记录。这部 纪录片是改革开放初期去政治化的代表作之一,它 将社会现实呈现在观众眼前=无论是反映人文历史 还是社会现实,“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内容 都是为了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同类型的纪录片 只是为了更好地以借古咏今或今昔对比等叙事手段 来表现同样的题材。
[收稿日期]2021-03
[作者简介]崔兴中(1993—),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媒艺术设计。74
(二)叙事视角的多样
“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和视角一直在不 断变化,从高高在上的历史回溯,到贴近人民生活的 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和转变。自1980年代起,中国纪录片多以国家视角叙
事。这样的视角虽然展现了中国辽阔的地域风光和 丰富多彩的景,但是无法贴近百姓生活,总给观众 一种疏远的不真实感。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其 受众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只有更贴近生活、更接近真 实的艺术形式,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进人21 世纪,“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开始脚踏实地,镜头视 角也变得多样,既有展现“一带一路”路线地理的航 拍镜头,也有平视百姓生活的主观镜头,甚至增加了 许多仰视“一带一路”文明和文化的视角镜头。
在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陕西》篇的开 头,就以航拍镜头告诉观众“泾渭分明”这个词的由 来。镜头对准泾河和渭河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
它们一半清澈,一半浑浊。用现代的航拍技术轻而易 举地说明了“泾渭分明”一词的由来。这里不仅展现 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更使得观众在一目了 然和寓教于乐之中学到了知识。而这样活泼生动的 开篇,充分表明了作为“一带一路”起点的西安有着 怎样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一带一路”题材类似的纪 录片《茶马古道》是中国著名导演田壮壮2012年的作 品。田壮壮并没有直接拍摄茶马古道上的风光景,而是通过讲述当地原著民族的生活故事,自然而然 地展现了云南、四川、西藏等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 民族特。这样的叙事角度,不仅让自然风光融入百 姓生活,更将此类题材的叙事视角从历史的局限中 解放出来,让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 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重新展示在观众眼前。茶马古 道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纪录 片中从曾经的国际商贸通道成功转型为中国西南民 族经济文化交流之走廊。
二、叙事结构探析
(―)三段式推动情节发展
叙事结构可以引起观众兴趣,更可以引领观众 目光,众所周知的“库里肖夫效应”就证明了叙事结 构的功能性和重要性。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离不开叙 事结构,也可以说叙事结构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成 败。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叙事。叙事是一门学问,是一连串发生在某段时间、某个(些)地点、具有因果 关系的事件;是观众和电影人为评判故事所达成的共识;是故事和事件按特定顺序排列,从而构成叙事 的情节;是叙事者的叙事视点;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 的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叙事作为横跨多种领域的研
究方法,生成了适用于这多种领域的经典叙事结构一一三段式,它以开头、过程和结尾这三个阶段为 主,概括了一部艺术作品的全部内容。三段式叙事作 为经典的叙事结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 当时作为古希腊戏剧艺术的标准,被大量的运用在 戏剧当中。这种叙事结构也与好莱坞的“古典模式”类似。‘古典模式’是学者用来形容自1910年以来的 支配剧情片的特定叙事结构,也是至今最流行的故 事组织方式,尤其在美国,几乎完全是主导模式。纪 录片也从戏剧和电影中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三段 式”的叙事结构,以一部纪录片是否完整的包括开 头、过程和结尾作为此结构的判断标准。
“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一般运用在一部纪录片的 每一集里。在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一集《使者》中,
就 描述了汉武帝刘彻给一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颁发象 征授权的符节,授命他带领使节团出使西域的故事J 这一集从开头便展现了汉武帝因为大军连年在河西 走廊上战败而焦虑和困扰,致使汉武帝迫切想寻 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这就有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 在西域经历的变故和磨难。这一集的过程主要描写 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旅途艰辛和在西域受到的折磨与 煎熬。结尾则是张骞历经磨难,于13年后重新站在了 汉武帝面前,并为汉武帝带来了河西走廊的地图、种 子、丝绸等重要情报。在《使者》中,导演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不断将故事内容深化,直至推向高潮,并给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局。这就是此种结构对纪录
片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叙事效果。
(二)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
与“三段式”结构不同的是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 的新型纪录片叙事结构。虽然,纪录片在中国起步较 晚,发展速度较慢,但其叙事结构仍在探索中不断变 化着。纪录片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发现“三 段式”叙事结构有其局限性和缺失延展性,更适用于 戏剧、电影等叙事结构之中。线性结构一般会和非线 性结构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属于相对的叙事结构。线 性结构可以以时间线、故事线、空间线等为叙事线 索,但只能保有一条叙事线,反之则是非线性结构。插叙结构则可以在素材缺失主要人物或事件发展时 替代叙事主线,起到支撑叙事内容的作用,是一种兼 顾“主题与变奏”的叙事结构。线性结构和插叙结构
互为补充,是丰富影片叙事结构、丰富影片内容和吸
75
引观众兴趣的有效手段。
大部分系列纪录片在使用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 的叙事结构,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央视纪录国际 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 季,就是通过这样的叙事结构给观众讲故事的。在 《陕西》一集中,导演运用航拍镜头让秦岭将陕西省 的人文地理分为南北两极,呈现出陕西既有南方的 江南景象,又有北方的黄土高原,表明陕西的地域文 化具有南北两方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样的叙事结 构显然没有遵循“三段式”的开头、过程和结尾,而是 运用了线性叙事结构的空间线索和非线性叙事结构 的插叙手法。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敦煌研究 院共同出品、周兵执导的10集人文纪录片《敦煌》,通 过描述十个人物的命运故事,对敦煌一千多年的历 史和生活进行展示,乃是线性和非线性叙事结构运 用的典型。“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 度,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 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仅有18万人口的 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是丝绸 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的开篇中 这样介绍道,古丝绸之路岂止是东西方贸易通道,更 是文化通道。这一集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敦煌莫高 窟和藏金洞的发现者王圆篆以及英国、德国、俄罗斯 和日本等国的“探险者”们“到访”敦煌莫高窟的故 事。纪录片《敦煌》正是
田壮壮用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事 结构和演员扮演、搬演的方式重现了敦煌莫高窟和 藏金洞屈辱的历史,更用镜头画面表现了中国著名 国学家陈寅恪所说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也”。
三、叙事风格流变
(一)外国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之初,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 纪录片和电影的理论与实践,从真实电影、直接电 影、纪录电影等理论人手,借鉴电影的创作方式,如 前期策划、视听效果、戏剧冲突,以此结合出全新的 纪录片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手法的改变,集中体现在 三个方面:借鉴电影叙事方式、创新声画表现手段和 运用真实再现手段。通过对西方影视作品创作理念 的学习和借鉴,改变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与理 念。我国也开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设定人物和事件,设置悬念和细节。录片中虽然不存在主角之说,但也 可以设定一个或多个核心人物,通过他们的眼睛来 观察世界。同时,悬念是一切叙事情节中最引人人胜 76的地方,设置悬念、埋设伏笔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好
奇心,增强叙事的戏剧性。纪录片的细节也至关重 要。细节n丨以有效连接故事或情节,作为衔接点可以
很好弥补故事或情节之间的缺失。因此,要达到西方
的创作理念,可以在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中下功夫,
比如前期调研和考察的时候就大致确定一类人物,
这样在正式拍摄时可以多拍一些这类人物的镜头和
细节;在后期剪辑时,通过整理素材和线索,到一
些拍摄时的突发事件并以此设置悬念。除此之外,要
加强纪录片的叙事张力,还可以通过改变内容呈现
的方式。第一,提高纪录片声音与画面的质量。纪录
片声音和M面的制作可以像电影一样,请专业的制
作团队,以改变用“真实”当借口的粗糙的声音和画 面。比如月丨专业的收音设备、设计両面构图和比例以
及对画面的彩、影调、光线等进行精心打磨。第二,
运用技术手段还原画面内容。纪录片在呈现缺失的
岡面时可以运用特效技术)比如3D动画还原、数字
技术修复等还原当时的场景;还可以使用“情景再 现”的手法,比如真人扮演和搬演两种形式,就是运
用搬演等虚构的方式,把过去发生却没有被记录下
来的情景,1(件重现出来,并把它运用到非虚构的影
视作品中的•种叙事手段。以此来还原遗失的画面.内容。-在关于“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敦煌》和《河
西走廊》中,就大量运用演员扮演、搬演以及动画译
原等情景再现叙事手段,以此表现“一带一路”曾经
的辉煌岁月和衰败过程。观众看到霍去病等大将付
出一生收复河西走廊,也看到以英国斯坦因为首的
各国“探险者”将敦煌莫高窟大量经书壁画带出国 门,何等的痛心疾首。学习和借鉴外国叙事风格,改
变一直由W面加解说主导的单一叙事模式,大大提
高了我们用镜头画面讲故事的能力和技术。
(二)中国特的表达与传播
地域特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 念。地域特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同时还会随着历 史的发展而注人时代精神。没有地域文化的活力和
个性,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生命和彩。“一带一 路”作为我国提出的一种地域概念,其地域特影响
着其表达和传播。在对外传播方面,地域特也有其 特点和优势,首先,在以地域特为题材的纪录片 里,地域文化可以打破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障碍,促 进地域特的交流与传播。具体来说,就是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们对纪实本性的普遍认同,对基本艺术规 律的和创作手段、形式的普遍认同,对某些题材内容
和商业文化交流方式、传播方式的普遍认同,三者结 合实现广泛传播自然水到渠成。其次,运用“传播技 巧”,用熟悉而具体的事物来说明生疏而抽象的道 理。通过对地域特的包装,将地域特有目标、有 指向地传播,达到预期传播效果,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和理解。再次,地域特加深了纪录片的认同性3地 域彩浓郁的东西容易让受众产生好奇心与亲切 感,从而加深了对纪录片的认同感,形成传播者和接 受者你情我愿的交流氛围。
纪录片《一带一路》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 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倾 力打造,于2016年9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 出,内容涉及亚、非、欧、美四大洲,对“一带一路”沿 线30多个国家和国内新疆、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 区的建设工作进行深度拍摄,记录国内外60多个普 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生动故事。这部纪录片的叙 事风格和《河西走廊》、《敦煌》等同题材纪录片大相 径庭,一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内容只回首过去 的扮演和搬演,也打破只表现本国内容的视角局限,而是将镜头转向现在和未来,通过讲述与“一带一 路”相关沿线国家里的人和事,来表现“一带一路”的 现状以及发展规划。在我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方面,应 该做到“用影像讲故事”,用视听符号打破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壁垒,寻纪录片叙事中的“普遍性、共 通性和人类性”,创造在共通语境下、符号下传递中 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精神。
四、总结
“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除了《河西走廊》、《敦 煌》、《一带一路》等还有很多,它们可以用很多叙事 形式来表现,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叙事手法,都要适合 表现主题思想。“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也有很多可 以继续发掘的地方,不仅在内容方面,在表现手法方 面更是潜力无限。本文只是简略分析了“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内容、结构和风格,还有如叙事特 征等许多层面影响着叙事走向。在叙事内容上,此类 题材纪录片已经不再沉浸于回顾历史耻辱与辉煌,更关注当下和未来;叙事结构上,此类纪录片走出 “三段式”的传统结构,开始主动寻求结合主题思想 的结构;叙事风格上,此类纪
录片开始贴近生活和转 变关系,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因此,我国“一带 一路”题材纪录片正在向叙事内容丰富、叙事赛构灵 活和叙事风格多样转变,这既表现了我国“一带一 路”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也关照到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生活发展样貌。
[参考文献]
丨1](美)波德维尔•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 第8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美)斯蒂芬•普林斯.电影的秘密[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
社,2017.
[3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全彩插图精装第丨2版)[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 ]保罗•亨利,庄庄,徐菡.叙事:民族志纪录片深藏的秘密?[J].
思想战线,2013,39(2).
[5] 仇蓓蓓大片化”时代的叙事——近十年屮国纪录片创作
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 王志勇.从个性表现出发到传播共性回归—
—地域特纪 录片的传播学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6).
责任编辑:高海峰
文字校对:李子
7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