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经典影评集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是一部由张建亚执导,林栋甫/张瑜/奇梦石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影评(一):把漫画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
片名是噱头。
肯定是的。
因为这部片子虽然讲得是欲望,却非男女间的欲望。
欲望何来?欲望来源于对生活的不满。欲火焚身,说明生活处处是不满,而且没有出路,没有希望。
这部片子讲的是社会的肮脏,像歌女伊雯说得,世界上总还有个地方是干净的。可是她上哪儿去呢?等了五年的袁达生都成了汉奸、投靠日本人,她哪儿还得来希望?
王先生,有一个胖老婆只会打麻将,整天上了床就横着睡,有个朋友,还总跟他“斤斤计较”,遇见女神,也顶多在梦里想入非非,带了她回来还被老婆一通打。王先生苦。
陈先生,王先生的朋友,总被他耻笑,想遇个桃花却还被说是下流,碰上个喜欢的女人还是可望不可即。陈先生苦。
王太太,家里掌着一个碌碌无为的丈夫,每天凑朋友打麻将,王先生领回来一个漂亮女人,却也什么都没法说,只能收留人家,尔后出现危险,也只能自认倒霉,王太太苦。
伊雯小,表面风光的当红歌女,被富人们挣来抢去,活在权利和金钱之中,等了五年的青梅竹马,回来却早已叛了国,偌大社会容不下她、不到一寸干净的地方,伊雯小如何不苦?
说白了大家都苦,袁达生为何投靠日本人?他一定也苦。沈会长坐上那么高的位置,陆老板手下那么多打手,最后都惨败于日本人,他们怎么不苦?
这样一部喜剧,轻则逗人笑,重则逼人假笑。
把漫画拍成电影就是这样,诙谐、一针见血的小故事,无限放大,由一个几寸简笔画变成放映在超大银幕上的电影,如何让人不受震撼?本来可以笑笑一过的小想法,如今逼人反省。
影片穿插的漫画风格给人营造轻喜剧的效果,却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他王先生本是画中人。
最残忍要说王先生最后那句话:倒不如趁早回到画中,图个清静。
田壮壮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呢,没有干净的漫画可去躲藏,只能默默走出影院假装自己什么都没看懂。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影评(二):放在电影史上的二三思
95年的这部电影真潮,但可见导演当时已经是“见多识广”,对拼贴、戏仿等可谓不陌生,对早期的欧洲片和好莱坞片子也了然在胸,还大量地借鉴了港片的喜剧元素。
后现代思潮的高潮期?
当时的电影娱乐思潮正当时,这样的片子在娱乐性质上是很成功的,但似乎中国并没能形成成功的商业娱乐片的喷发。而王先生这部片在大陆有很大的创新,也似乎没有好的接班者或后来者。
听闻在大学生电影节获奖,觉得那时的大影节品味还不差。
关于“后现代”对意义的结构:仿佛所有的崇高都不在了,如老王和小陈作为市井小民更注重身家性命,沈会长和陆天宝为美和面子逞凶斗狠,达生更以汉奸的身份回归,王太太对伊雯面上一团笑背后使刀子,凡此种种。只剩下伊雯是一个傲骨、坚贞、爱国的人(但最后送王太太的珠宝也是假的)。可是,必定有一种“操守”是存在的,不然何以推动情节发展?若沈会长和陆天宝皆因为好而对伊雯紧追不舍,那最后为了抢救伊雯血战而亡却是为何呢?达生更为伊雯挡而死。所谓的美,它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所以,伊雯并非只是代表美,她更是一个被当做“最高
信仰”的存在,虽然所有人也不知究竟是什么。
昆丁的电影也往往如此,人物可以各种没节操,但在《低俗小说》中有正义感的最终有好报,在《无耻混蛋》中价值取向也是鉴定为反法西斯。所以,解构一切是不可能的,取消意义也就意味着文本没有了价值。周星驰的电影再无厘头,最终总得认同大众的道德取向。
漫画与实景的衔接
转场上的巧妙:如王胖嫂说到“门外有狗”接下去的镜头是一只狗和三个人站在门口
人物造型上的漫画化:如怪异的鼻子和头颅,高瘦异常的王和胖墩墩的陈
恶搞片段:王先生的梦境——《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陈先生梦境——《公民凯恩》?
开会的片段——样板戏
戏仿片段:《战舰波将金号》的三个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电视剧《西游记》中琵琶精迷惑猪八戒(伊雯迷惑黑帮小二)
动作显现的港片武打元素,虽然钢丝还在上面晃来晃去
描画市井小民的猥琐:贪生怕死、对金钱的斤斤计较,皆很有周星驰式的无厘
头意味
初步的“数字化”:人被三轮车压过之后变得扁平
默片风格的运用:回忆片段中只有字幕与口型,加上配乐(虽然显得有点过火
和幼稚)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影评(三):第五代奇葩
说起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你想起谁?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反正就是那些天天皱着眉头思考的”伟大“人物。那么,还有谁?这时候你可能想不起别的名字,但是经我稍微提醒,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就是”那个人“,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却知道他的作品——张建亚,那个拍《三毛从军记》的人。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看过多次《三毛从军记》,一开始觉得干净利落,行云流水,搞笑
无比。后来就越来越奇怪——怎么中国会有这么一部作品呢?想不出来它的路数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这个路数之后去了哪里,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这么一部《三毛从军记》,跟别人都不一样。
中国不是没有喜剧电影,80-90年代中国出品了大量的B级喜剧电影(比如陈佩斯系列,方子歌系列),而且质量颇高。这里要谈到一段关于装B的历史,我发现装B真的是靠天赋的,我就很有这个天赋。当今的两个装B必备词汇,我在初中的年纪就自己“发明”了出来,一曰“质感”,一曰“接地气”。于是乎在那个男生放学之后租香港烂片VCD回家看顺便交流撸管心得的时代,我就开始B水横溢的指点他们:看这种东西,没品位,一部《二子开店》玩爆香港烂片N条街——有质感,而且接地气。。。。但是就在这一大坨有一定水准的B级喜剧里面,《三毛从军记》仍然显得很出挑,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质。我今天知道那是一股“油墨味”,让人想到知名博客,stand-up,或者那些供多少有点文化的读者阅读的杂志,比如《南方人物周刊》。
同时我还发现,人们谈到《三毛从军记》常常用到一个词——解构,继而顺其自然的谈到后现代。“后现代”这个东西,其实超级难理解——要理解后现代,得先理解现代,要理解现代,得先理解近代。。。如果你要真想完全理解,恐怕要追溯到苏格拉底,西方思想就是这样,爷爷爸爸儿子孙子,沾亲带故的。所以当有人态势谈后现代和解构的时候,我就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对解构这个东西多少有点直观的认识:一种带着点温情的,对“结构”的调戏,有趣的是解构这个路
数,甚少应用在张艺谋等第五代大师们身上,他们忙着思考,没时间温情。
一段时间之前,我重新想起《三毛从军记》,开始好奇它的导演。搜索了一下我发现是张建亚——张建亚?对,就是那个导了“史上最牛历史剧”《贞观之治》和新版《西游记》的张建亚。
张建亚,1951年生。福建莆田人,笔名木江,1975年至1978年,张建亚曾在上影
演员剧团做演员,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同学,1982年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助理、导演,先后执导《红象》、《冰河死亡线》、《少爷的磨难》、《卡拉扬》、《挑战》、《义胆忠魂》等影片。
张建亚指导的《三毛从军记》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年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绝境逢生》获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导演奖、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9年其导演的《紧急迫降》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尝试用电脑特技表现惊险场面,具有开创意义。1992年,张建亚执导的《三毛从军记》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影片将漫画手法,荒诞风格及资料片,滑稽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胆想象中体现幽默和快乐
情趣。在放松嬉笑之中体现深刻寓意,独具一格,开拓了中国电影在喜剧创作上的新领域新路子。张建亚认为游戏感在电影戏剧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同年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漫画彩更加强烈,
张建亚尝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幽默,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巧妙地融汇在影片中,体现出导演的诙谐,调侃的
意味,有评论家称《三毛从军记》的问世,标志着第五代导演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人材。
他的影片与他的那些第五代的同学们截然不同。毕业后的第十年他导演了《三毛从军记》,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影片将漫画手法,荒诞风格及资料片,滑稽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胆想象中体现幽默和快乐情趣。在放松嬉笑之中体现深刻寓意,独具一格,开拓了中国电影在喜剧创作上的新领域新路子。张建亚认为游戏感在电影戏剧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的漫画彩更加强烈,张建亚尝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幽默,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巧妙地融汇在影片中,体现出导演的诙谐,调侃的意味,有评论家称《三毛从军记》的问世,标志着第五代导演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人材。张建亚的确与同窗不同,他的影片没有文以载道的重任,既不愿起启蒙教育的作用,也不会居高临下地俯视众生,张建亚将观众作为朋友,他的影片有助于我国喜剧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