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造就的中国电影发展变局
作者:周星
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6期
    40年前,中国电影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文化产品。这种拘守固然有单一化背景下的某种优势,但终究不是市场的产物,难以适应开放趋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锤炼,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市场壮大,由市场定夺的世界通例已经形成;类型丰富,可以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比肩好莱坞的趋势中,形成了自身的突出特点,这一切发展变化都无法避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环境和影响。中国社会因改革开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与此相应,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路径上,40年改革开放造就的时代巨变也影响着电影的变化。无论是格局、市场规模、银幕和影院数量、还是开放视野,中国电影已经走向世界电影的舞台前沿。
    从点、线、面的三个层面来看待中国电影诸多变化,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可以看出,发展进程中有得有失。但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给予中国电影的促发与不断完善的作用,正确看待当下电影所呈现的改革开放历史发展功绩,正是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所要总结的问题。
田壮壮    一、点的透视——个体案例所汇集的状态
    改革开放给予中国电影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电影的变化最为大众感知到的是影片创作的新鲜和多样。而几代电影人的成长则最为体现改革开放给予人的解放,从而带来创作开放的时代风息。创作者、观众趣味等个体作为创作呈现的点,透视出基于时代变化而改变的中国电影新景观。
    所谓点,就是注重个体的影片,体现了创作者个体习染改革开放新时代所赋予的时代风潮在艺术上、思想上和表现上的特点。四十年间创作的某些现象或创作者及导演等艺术家的创作个体的变化,凸显出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所赋予的重要作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是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的话,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以此来特别强调人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关键的因素”[1]。电影作为创意凸显的对象,创作者的价值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