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名句的诞生
1 闻求2 木之长3 者,必固4 其根本;欲流之远5 者,必浚6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7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完全读懂名句
1.臣:我,古代臣下对君主的自称。2.求:追求、想要。3.长:茂盛。4.固:加固、使……稳固。5.远:长远。6.浚:疏浚、疏通。7.德义:道德与仁义。
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就必须稳固树的根部;想要河流流得长远,就必须疏通它的源头;希望国家,就必须积累仁义、实行德政。
文章背景小常识
在唐贞观年间,魏征曾先后上疏二百余道,《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疏中的代表之作。此文论述富于哲理、辩锋无敌,是一篇绝妙的好文,与贞观十三年上疏的《十渐不克终疏》一起被历代史家赞颂为“千古金鉴”、“万世师表”。
在贞观之初,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将人民比喻为水,将自己比为大船,谦虚地勉励自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相当重视大臣们的劝谏,并且也非常勤政爱民,于是没过几年,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今日所称“贞观之治”的全盛时局。
但正因陶醉于盛名之中,因此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并且开始挥霍无度。他不仅大肆地修建庙宇宫殿,还四处游玩,做出了许多劳民又伤财的举措。而在魏征呈上此文的那年,太宗先是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也因此,魏征在忧心之余,才会以此文劝诫唐太宗应该戒骄戒奢、实行德政、体恤百姓、取信于民,以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疏”,原意是逐条陈说之意,是古人对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旧属奏议类,后为应用文的上行公文。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则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劝他戒骄戒奢的文章。之所以叫“十思”,是因为这篇文章从十个方面向太宗提出了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具有的
作为,那就是:勤俭戒奢、使百姓安居、居安思危、严戒自满骄傲、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绝邪恶、罢黜奸佞、赏罚分明。
名句的故事
魏征是一个相当“择善固执”的人,他的直言进谏常常气得唐太宗一肚子火,但却又对他所讲出来的大道理哑口无言。
有一回,唐太宗接到一封信,是他的老部下、现任濮洲刺史庞相寿写来的。庞相寿告诉太宗说,由于他最近因为贪污国家财物,所以被他的上级撤了职,因此希望唐太宗能看在以往的情分上,为他求求情,恢复他过去的职务。
唐太宗看完信后,心想:“庞相寿确实是自己的老部下,想当初他对朕真是忠心耿耿,而这回既然他都开口这么说了,那么就宽恕他一次吧,毕竟再怎么说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之后,唐太宗便拟了一道圣旨想恢复庞相寿的官职。
而当魏征听到这个消息后,一点也不耽搁便立刻进宫去见唐太宗:“陛下,庞相寿犯了贪污罪,应该按照国法撤去他的官职,您为什么还要让他复职?”唐太宗说:“他好歹也是我的老
部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魏征听了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国法人人都该遵守。今天,庞相寿犯了国法不治罪,明天要是再有一个类似的人贪污,皇上您该怎么办?您难不成要一个个都赦免了吗?如果真的这样做,以后他们一定会全仗着您的情面去违法乱纪,要知道,您还是秦王时,跟在您身边的人有那么多,如果他们都依仗您的恩宠胡作非为,这不仅会使秉公执法的人再也不敢和您接近,并且也会让国家的根本开始动摇!您要知道,国家的根本一旦动摇,到时您就必须要花更大的心力来收拾这个残局,这样值得吗?”
唐太宗听魏征这么一说,虽无奈却也无法反驳,只好悄悄地将庞相寿叫至跟前,说:“我以前做秦王,只是一府之主,什么都好说,可现在当了皇帝,是一国之君,再不能独自偏袒老部下了。”而说完这些话后,唐太宗便赐给庞相寿一些布匹,然后挥挥手让他回家。
眼见唐太宗吃了秤砣铁了心,庞相寿也只能含泪离去,而自此后,再也没有人敢仗着以往与唐太宗的交情上书求情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田壮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除了常常被人直接引用之外,并且由此生出“根深蒂固”、“源清流长”、“正本清源”等到了现在依然是人们使用率极高的成语。
但其实,除了成语,这整句名句在当今之世也屡见不鲜。官员常用此以自勉,勉励自己要以身作则,因为“源清”才能“流长”,“上梁正”,下梁方能“不歪”。医学界及科学界也引用它来劝导研究人员应该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因为这是“源”,只有由基础研究发现的新成果,才可以为往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使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当人们谈到基础的重要时,总不会忘记将魏征的这句话拿出来秀一下。这反映了魏征的这句话到现在还是多么的流行,真可谓“源清流长,千载融融。魏老之言,妙用无穷”。
而更有趣的是,最近中国正拟拍一部讲述台湾围棋名家吴清源的故事,有一篇报道是这么定标题的:“田壮壮(导演)绞尽脑汁正本清源,《吴清源》移师日本拍摄。”记者巧妙地将吴清源大师的名字与“正本清源”并排,而吴大师最早又是在日本崛起的,回日本拍戏自然是“正本清源”,三重意思并列在一句话中,让人实在不得不佩服记者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