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论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意义
刘跃兵
【摘 要】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片<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象图解,开创了精神分析电影的先河,影片还渲染了爱的力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体现了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0(000)008
三十而已结局【总页数】2页(P51-52)
【关键词】《爱德华大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类型电影;爱
【作 者】刘跃兵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电影自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心理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1895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与布洛依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研究》出版,而就在这一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馆放映了第一部影片,这种历史的巧合告诉我们,电影与精神分析心理学有着共生共存的血缘关系。从电影理论来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理论著作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闵斯特堡于1916年出版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在电影发展的初期,人们便开始用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电影艺术本性。再从电影的历史实践来看,电影艺术家们拍摄了许多的关于心理分析的影片,在这些作品当中,他们尤其喜欢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去表现人物,探讨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吸引、打动、满足、启发观众,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爱德华大夫》原名是《迷魂咒》,也叫《意乱情迷》,是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二战”后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悬疑片。影片根据弗兰西斯•毕丁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于1944年,它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爱德华大夫接任某精神病疗养院的院长,他与年轻漂亮的比特森大夫一见钟情。但比特森大夫不久便发现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他的真名叫J.B,守护丽人林佳一是谁的女儿>叶子楣的全部电影
他患有失忆症,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甚至还妄想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J.B逃离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比特森大夫相信他是无辜的,为了解除他的犯罪情结,她去饭店到了他,一起避开警察的追捕,躲到她的老师埃里克森教授家。深夜J.B病情复发,老教授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使他安然入睡。次日,通过分析他的梦境,他们解开了他的内心深处的犯罪情结。比特森大夫还从他的梦境和默奇逊大夫的失言之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是默奇逊大夫,原来他因嫉妒心作怪而对爱德华大夫下了毒手,最后默奇逊大夫服罪,举自杀。
在我看来,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爱德华大夫》同时具有认识意义、美学意义与教育意义等多个侧面,达到了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是好莱坞影史上的永恒经典。
影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做的形象图解,普及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知识,对普通观众来说,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和人格论等。”[1]《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的核心在于“犯罪情结”,主要体现出弗洛伊德理论中无意识论和梦论的基本理论。在影片中,始终未出
场的爱德华大夫就是一位有名的精神分析学专家,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犯罪情结之谜》,而这恰恰表达出影片的核心主题。除此之外,埃里克森教授作为比特森大夫的老师,可以说就是弗洛伊德的代言人,他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一出场就是带着眼镜,留着小胡子,拄着拐杖,俨然一副权威者的形象。在给J.B释梦时,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童年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潜藏在人的无意识之中,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具有重大的影响,这表现在影片中,就是男主人公的犯罪情结:J.B小时候误伤弟弟致死,这使他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这种经历虽然暂时被遗忘,但是却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成为他后来陷入精神错乱状态的根源。后来,经历了入伍后的空难后,他遇到了精神科医生爱德华,爱德华大夫准备给他做心理,约他一起去滑雪,可是在滑雪场爱德华意外地掉入悬崖,这时,他的潜意识发挥作用而产生犯罪妄想,认为自己就是杀人凶手。精神防御机制使他再次把此事遗忘,于是他自认为是爱德华大夫,忘记自己的身份,产生了严重的失忆症。但是,他对线条、白、火车轨道等感到紧张和恐惧,因为这些刺激物使他想起了过去的创伤经历而陷入痛苦。其实,这一切都根源于童年时期的犯罪情结。后来,在比特森大夫的努力下,通过诱导他进行自由联想,说出他想到的任何事情,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从
中发现那些与他的精神症状有关的心理因素尤其是童年经历,最终揭示出隐藏在他的潜意识中的犯罪情结,从而抚平了他的心灵创伤,精神恢复正常。
影片中比特森大夫的一段话揭示了犯罪情结的原因:“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人们往往对他们并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有负罪感。这种状况的产生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例如小孩子经常希望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所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当某些事情真的发生在那些人身上的时候,小孩子就会相信他就是罪魁祸首,这就是犯罪情结的成因。其实那不过是小孩子的一个噩梦,所有的一切都未曾发生,那些罪恶并不是真实的。”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从性欲决定论出发,指出梦的本质是深层无意识欲望的间接满足。梦是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表达方式,因睡眠时意识的检查作用松懈,白天受压抑的各种欲望以乔装打扮的方式而出现并得到满足。实际上,梦可以分为显相和隐义两个层次: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各种欲望(隐义)。梦通过凝缩作用、移置作用、具象化和二度装饰等四种方式进行伪装[2],因此,梦不像其表面显现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形象,它实际上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深层密码的钥匙。释梦就是将梦的运作中种种伪装方式逐层揭开,从而到梦的真正根源和潜在意义。在影片中,比特森大夫和埃里克森教授对J.B的梦境的分
析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正是通过释梦,他们分析出了他的精神症结的根源和事实的真相,通过银幕的形象展示,使观众对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首批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希区柯克将西方盛行的精神分析学说引入类型电影,开辟了类型影片的新境界。”[3]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爱德华大夫》开创了精神分析类型电影的先河,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首先,影片的开头就弥漫着浓厚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彩:呼号的寒风,凋零的树枝,紧闭的大门,冰冷的石柱,沉重的音乐,这一切都恍如梦境般扑朔迷离,凄凉阴冷,再加上莎士比亚的名言“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我们自身”和关于影片的精神分析主题的字幕,这些都为全片作为心理分析影片奠定了风格的基调。此外,在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表现梦境的镜头,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导演希区柯克特别请来了当时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来创作J.B的梦境图景,这些梦境场景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那种缥缈、模糊、虚幻的效果,而是通过鲜明的构图和深远的景深给人以奇异的视觉享受,其中,画满眼睛的幕布,空白的扑克牌,没有脸的老板,巨翼追赶下的人以及形状怪异的轮子,这都是潜意识里充满象
征和和隐喻的形象,是对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的最好说明。
其次,片中的某些场景充满着丰富的象征彩,如比特森大夫与J.B一见钟情后深夜去拜访他,当两人深情拥抱时,画面叠化出一扇一扇房间的门由近至远依次打开,这预示着在爱情的巨大的力量下,男主人公的紧闭的心门已被打开,他的精神症结将会消除。影片的有些镜头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比如在老教授家,J.B半夜拿着剃须刀走下楼梯,老教授递给他一杯加了镇静剂的牛奶,J.B喝牛奶时,镜头透过玻璃杯看到老教授模糊变形的模样,这个主观镜头充分表现了精神病患者对外界事物的独特感知。再如,影片结尾处默奇森大夫把对准比特森大夫的口转而对准自己,扣动扳机,空中冒出红的火光,这是片中唯一的彩画面,也是片中唯一的血腥和暴力场面,意味深长,似乎象征着善压倒恶后的胜利。
病假工资怎么算
此外,影片因主演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假爱德华大夫J.B的扮演者是格里高利•派克,比特森大夫的扮演者是英格丽•褒曼,他们两位都是美国好莱坞鼎鼎大名的影星,他们英俊、美丽的外表、气质以及高超的演技也是影片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心理分析的悬疑片,《爱德华大夫》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剧情片和最佳音乐以及最佳故事片金像奖提名。
当然,影片也显得有一些直白和粗糙,单线条式图解以及主观编造的痕迹,在故事发展的生动
、曲折、有趣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甚至还有一定的说教彩。但是瑕不掩瑜,影片直接开启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心理分析电影的先河,后来他拍摄的《后窗》(1954)和《精神病患者》(1960),是对精神分析主题的进一步开掘与细致化,其他许多导演也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而拍摄出自己的有关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电影作品,如库布里克的《发条橙》(1971)、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1975)以及大卫•林奇的《蓝丝绒》(1986)等等。
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三
最后,影片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美好结局,比特森大夫成功治愈J.B的犯罪妄想症,他们幸福地结合了,同时案件被侦破,杀人凶手最终负罪自杀,善最终战胜恶。这完全符合好莱坞电影一贯的套路和模式:历经重重磨难,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到惩罚。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全片彰显出爱的伟大力量,对心理师以及普通观众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