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6
数字档案馆建设累计投入上亿元,配备了安全设备、数字化加工设备和系统软件等
基础设施。制定了《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规范》,对档案实体张(页)号编制标准、档案数字化影像标准、重复件处理标准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拓展“增量”档案数字资源建设,馆藏重要档案数据备份率达100%。同时,报告还对加强项目管理、完善标准体系、促进馆室一体化、探索档案智能管理等方面提出思考。
江苏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张姬雯作了题为“江苏省档案馆民国档案数字化”的报告。江苏省档案局(馆)民国数字化分为目录数据建立、全文扫描启动摸索、全文扫描规模化3个阶段,牢牢把握“文件级目录著录信息齐全度、全文数字化高精度和档案规范整理实体保护度”总体思路,采用档案手工托裱、丝网加固、加装无酸纸封套和无酸纸或四防卷盒封存等方法实施档案保护同步推进。“民国江苏司法审判
档案专题数据库”数字化档案成果获得“2013年江苏省档案编研成果”特等奖,成为高等法官学习范本。“民国江苏司法档案整理研究”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同时,报告还对目录数据库的完整性、电子扫描数据的质量和安
聚焦
海峡两岸档案数字化工作学术研讨会召开
文/本刊记者黄佳音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拥有全国最大的档案数字化工作规模,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馆藏民国档案整理与数字化五年工程稳步推进。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台湾地区对民国档案数字化(台方称为“数位化”)建设也十分重视。如今,两岸档案数字化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又各有经验体会,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共性问题。
2015年5月27日—28日,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档案学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档案数字化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副局(馆)长胡旺林、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段东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翟玉霞、江苏省台办副主任张为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各省市自治区档案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档案馆、中国人民
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等大陆代表和台湾地区多家档案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就两岸民国档案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情况总结规律,探讨解决办法,规划档案数字化工作远景。
期间,会议共组织了3场研讨会,20位代表作了现场交流。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作了题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概论”的大会主旨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从制定《民国档案整理规则》的探索阶段,到“先整理,后扫描”的规模化阶段,再到启动“馆藏民国档案前整理和数字化跨年度项目(2013—2017年)”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历史脉络。按照“重点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已完成6000万页档案整理,5000万页档案扫描,900万画幅档案缩微拍摄和120万页档案修
裱,并消灭了多宗现象,达到了“一件不丢、一件不坏、一件不乱”的安全目标。报告还着重阐述了民国数字化档案的开放利用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对海量数据安全保存与顺畅运用之道的思考。中央档案馆整理中心主任杨重高作了题为“运用蓝光光盘存储数字档案的探讨”的报告。阐述了国家档案局在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体系中,对蓝光光盘存储数字档案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从存储备份的标准及规范依据、冷热数字档案数据分类、安全存储备份策略等方面对数字档案安全存储模式进行了探讨。他着重介绍了档案级蓝光光盘在存储容量、耐用性、使用寿命、单位数据存储成本等方面的技术特点,从数据存储系统的构建、结构
和实施流程等方面对数字档案蓝光光盘存储的应用加以全面推广。上海市档案局(馆)整理编目部主任石磊作了题为“上海市档案馆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报告。以上海市、区两级综合档案馆为例,对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作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上海市综合档案馆用于
28
201
5
6
全性、缩微和电子数据互转提出思考。
青岛市档案局(馆)信息技术处处长徐明君作了题为“打好数字化基础,实现资源共享目标”的报告。介绍了从2001年开展档案数字化至今,青岛市档案局数字化工作从被国家档案局列为试点城市,到获全国
石磊个人资料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最佳案例奖,再到率先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建成局域网核心业务平台、金宏网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移动服务平台等5个业务平台;建立档案目录、档案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音视频档案数据库,数据量达到22T B ;建立包括在线备份、近线备份、离线备份及异地备份在内的数据安全机制,数字档案馆建设稳步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梁继红作了题为“数字化对于深化档案利用工作的意义”的报告。从信息时代文献背景大迁移到历史档案数字化学术利用需求,以《整理档案八法》为例,提出了档案分类、摘要、编目的方法,通过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简要介绍,阐述了数字
化对于档案利用的深远意义。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编审刘佳琳作了题为“‘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数位化工作概述”的报告。其在数字典藏工作方面已开展十余年,致力于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外交、财经史料。近年来,更有不少地图档案和个人资料入馆典藏,增加了史料的多元与丰富性。报告对档案馆馆藏检索系统,档案影像制作、数据存贮等数字化工作流程,以及档案利用等实务工作加以说明,提供经验分享,进而提出数字化工作在档案修裱技术、档案资讯描述、数位资料保存与管理、数位档案长久保存、资料库系统转换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对未来工作的思考方向。
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研究所教授兼所长薛理桂作了题为“海峡两岸数位化合作发展初探”的报告。指出:台湾从2002—2012年分两阶段对明清档案、民国档案、日据时期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档案数位化工作。目前,台湾的图书馆、博物馆、“国史馆”、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图书馆等档案典藏单位的重要档案大部分已经完成数位化。同时,
就现行工作开展情况对两岸档
案数位化所用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就两岸
档案数位化合作方面,提出组成档案数位化工作小组、共同建置档案人名与名称权威档、交换已建档及扫描的档案数据、轮流召开两岸档案数位化工作坊等建议。
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淑桂详细解读了即将颁布的《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与技术规范》。北京市档案局技术保护复制处副处长李媚介绍了北京市档案馆数字化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其他与会代表还分别从两岸民国档案数字化的特点、规律及档案整理、扫描、数据保存与传输利用方式的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储藏格式与备份方式等方面做了学术交流。代表们还参观考察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数字化工作大楼,并现场交流。会后,主办单位拟将两岸代表的交流内容结集出版,作为海峡两岸数字化工作学术研讨会的总结性学术成果。
此次研讨会,两岸档案同仁互相借鉴工作经验,取长补短,缩小并弥合了差距,对共同致力于民国档案的永久保存与利用,乃至进一步推动两岸档案界合作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9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