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课内外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六一居士传》)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泉香而酒洌                      (       
2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       
(3六一,何                    (       
4聊以吾之乐尔                  (       
1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临溪渔/既老衰且病
B.吾固知名不可逃/甚矣,汝不惠
C.颓然乎见者/而
D.酿泉酒/是五一尔
1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20.请你结合【乙】两个文段,说说欧阳修不同阶段的人生乐趣
                                                                                           
【答案】
17.(1)清澈 (2)以……为乐 (3)说 (4)记,记住 (共4分,每空1分)
18.B(2分)
19.(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2分)
(2)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2分)
20.在滁州为官时,以“与民同乐”为乐;退休在颖水,以生活中的“六个一”为乐.(2分)
【解析】
参考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 “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 “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胞,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 “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二)(9分)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峽,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
胜:美好
B.朝夕阴
晖:日光
C.樯楫摧
倾:倒下
D.宠辱
偕:和谐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至若春和景明
D.而或长烟一空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
B.“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具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礴的特点。
C.第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
D.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答案】
(1)D(2)A(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D,有误,句意: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起。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A,有通假字,属:同“嘱”,嘱托,嘱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有误。作者写此文时并没有登上岳阳楼。
(三)阅读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学者:做学问的人。诚:的确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有亭翼然于泉上(    )
(2)醉翁之不在酒(    )
(3)心窃之(    )
(4)学者能八面玲珑(    )
14.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16.[乙]文中作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17.[甲][乙]两文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3.(1)居高面下  (2)意趣,情趣  (3)以……为乐  (4)确实
14.D
15.(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第二天(我)经过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16.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馇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17.示例:【甲】文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文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
13.本题考查实词翻译,平时课内一定多积累。
14.A项正确划分:林壑/尤美;  B项正确划分:作亭者/谁;  C项正确划分:饮少/辄醉醉翁亭记翻译
15.翻译句子,要求字字直译,可以适当增加连词或者补充主语,使句子表达完整。
16.结合上下文可知。
17.【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文“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可知,作者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地去思考或欣赏。
(四)阅读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