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题】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5.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关键词:晦、明、间、之、朝、暮)
2.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自称为“醉翁”的太守。
3.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紧靠在泉边的,就是醉翁亭。(得分点:翼然、临、判断
句式)
4.(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场景,是众位宾客在尽情欢乐。(判断句及“坐”“而”“众”)
5.错杂地摆放在大家面前的(场面),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填空题】
1.②③两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
2.第①段由“环滁皆山”起笔,写出景物“□”“□”的特点,由“山”到“人”点出本文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由“环滁皆山”起笔,依次写了 →琅琊→ →醉翁亭,是按 的顺序展开。
5.文章第③段描写了“太守宴请”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不可照抄原文)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6.第①段中“峰回路转”既照应前文琅琊山的“□□□□”,又引出醉翁亭坐落于 ,再由醉翁亭引出“□”字,并以此贯穿全文。
7.从第③段来看,“太守醉”表面上是因 而“醉”,本质上则是因 而“醉”。
8.最后一段中游人的“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的“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山中早晚、四季景的优美 滁州百姓、太守与宾客们游山的情形
2.美 秀 深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饮少辄醉 山水之乐
4.西南诸峰 酿泉 从远景到近景(从远到近)
5.(1)滁人游玩 (2)众宾欢乐 (3)太守醉酒
6.蔚然深秀 酿泉之上(旁/侧/边) 乐
7.酒(喝多了酒) 百姓生活的富足(自己能与民同乐)
8.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
C.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D.《卖炭翁》也是欧阳修的作品。
2.下列作品不属于作者贬谪期间所作的是( )。
A.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B.白居易的《卖炭翁》
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介绍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C.第②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
D.第②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的特点。
4.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老人小孩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富足。
B.太守宴席的最大特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
C.宾客的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与太守的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事已高、精神不济。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的乐趣。
C.文章第③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6.对③④段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守为丝竹之声美而陶醉。
B.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C.太守宴请行者宾客而陶醉。
D.太守为游山且宴请而陶醉。
1.D 2.B 3.B 4.A 5.A 6.B
【比较阅读】
【甲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填写下列表格。(8分)
题目 | 作者 | 相似的人生遭遇 | 环境或景物特点 | 作者的内心情感 | |
甲文 | 小石潭记 | (2) | 被贬谪远调 | 冷清凄凉 | (4) |
乙文 | (1) | 欧阳修 | (3) | (5) | |
(1+1+2+2+2)(1)醉翁亭记 (2)柳宗元 (3)多姿多彩 (4)凄苦忧伤 (5)快乐陶醉
【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文作者是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的欧阳修。(2分)
2.(1)【乙】文中描写“夕阳”和“树林”的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甲】【乙】两文作者均遭贬谪,但内心感受不同,原因在于:(5分)
1.(2分)柳宗元 宋朝
2.(2分)(1)夕阳在山,树林阴翳。
(5分)(2)柳宗元无法释怀个人遭遇,因此抑郁忧伤;欧阳修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乙两文的作者同属于 (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 背景有关。(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醉翁亭记翻译B.乙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情怀。
C.甲乙两文都精心构思写出了与众不同的“乐”。
D.甲乙两文的作者最终都实现了“乐”的理想。
1.北宋(1分) 作者被贬(贬谪)(1分)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关键词:微 归(各1分,共2分,句子通顺1分)
3.D(3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甲文划线句作者的视线以________为序;乙文划线句作者的视线以_______为序。( )(4分)
A.时间 空间 B.人物 声音 C.空间 时间 D.声音 人物
2.甲文的景可用“_________”一个词概括;乙文的人物心情可用“_______”一个词概括。(用原文词语回答)(4分)
1.C
2.胜 乐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