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雄踞在四川省西南部。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之称。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由于峨眉山的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山脚到山顶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峨眉山抚弄星辰,积蓄云雨,神秘无比。
峨眉山的神秘来自它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似乎难以穷尽的空间。今天,一些惊人的数据可以让人解读其中的种种细节。多达1600种的药用植物,令人想到神话中的仙草;超过3000种的高等植物,2300余种动物,构成这个灵性的世界;从温婉的谷地中突兀而起的山峰,海拔高度达3000多米。与这些绝对数字相应的,是这片秘境中种种令人难分真幻的自然奇观。
峨眉山是人类文化的宝库,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是盆地升起的天庭,是当之无愧的山之领袖。《杂花经•佛授记》中说到:“震旦国中,峨眉者,山之领袖”。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更有“一山独秀众山羞” “高凌五岳”的美称.
峨眉山浓缩了千万年来自然精华。景区面积623平方公里,其核心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游览线路120余华里,由高、中、低三大主题游览区组成。现全山共有寺庙28座,景点分为传统十景和新辟十景。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震撼的金顶,凌云之巅,有世界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贤,集天地灵气,映日月光辉;有世界最大的金属建筑,金殿、银殿、铜殿气势雄伟;也有世界最壮丽的自然观景台,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殿、金佛六大奇观。金顶,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朝拜中心,是佛在人中、人在景中、景在佛中的人间天庭。中山区的清音平湖则是峨眉山自然景观的代表。低山区的第一山亭和美食廊集中展示了峨眉山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和时尚休闲潮流。由红珠休闲区、中国第一山文化长廊、瑜珈河异国风情长廊、温泉养生康疗区、现代人文景观区和天颐温泉乡都六大休闲功能区,构成了目前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善、设施最先进的温泉度假国际会议中心,昭显着景区旅游的高品质。峨眉山景区已成为集休养、养生、文化、娱乐、
观光、美食为一体的全新多功能复合型的魅力新景区;峨眉山旅游线已成为最人性化、最个性化、最让人心动的旅游热线。
阳春旅游景点大全历史典故
早在10000年前,峨眉山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起初这里是道家的一个清修之地,但是在公元3世纪时发展成为了佛教之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灌县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县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
相传,公元1世纪,一位叫做蒲公的采药人,于金顶修建了普光殿。公元3世纪,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此处成为了普贤道场,梵名Samantabhadra)成为了峨眉山供奉的主要菩萨,中国僧人慧持于观心岭下修建普贤寺。
公元9世纪中期,宋朝皇帝赵匡胤派遣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诏在峨眉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并铸造了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天的万年寺内。
从那时起,峨眉山便成为了佛教的圣地之一。明朝进行了大范围的返修,终于将峨眉山的道教寺庙全部改为了佛教寺庙。
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意义,2000年来吸引了众多香客和游人。并与1996年被列为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峨眉山,被称为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
北纬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有着无数的不解之迷。而以“天府之国”著称的中国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处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峨眉山,位于北纬30度,四川盆地西南,因两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其三峰耸立,绝壁临天,古往今来,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人们称为天堂的阶梯。
峨眉山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沉积着滚滚长江孕育的巴蜀文化,绵
延千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在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峨眉山采撷天地之灵气,造就了集1000多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高等植物,2300种动物于一体的人间乐园,修行者们修行的理想之地。早在5000年前,华夏之祖轩辕黄帝就两次来峨眉山问道,1000多年前,天真皇人论道峨眉山,这是道教在峨眉山之滥觞。而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座禅院后,峨眉山便成为了长江流域的佛教发源地,列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今天,峨眉山的血脉里仍然流淌着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三教深厚文化之遗韵,优雅而从容的体现着生命的哲理和生活的智慧。
峨眉山是自豪而骄傲的,它用头顶托着人们,仰望苍穹,俯瞰人生,远眺未来,站在中国最高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峨眉山之巅,如破蚕的神蛾,穿越轮回,重获生命的灿烂辉煌。
或许正是这样的神秘,这样的深厚,峨眉山才能“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才有了“峨眉者,山之领袖;普贤者,佛之长子”的千古诗篇,令人悠然神往。
地处中亚热带,境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4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挡、削弱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可抬升、截留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区。气候温暖潮湿,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8.5--18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日照数递增率为21.3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
佛门三道茶
简介
人品茶春茶上市的日子里,珍稀绿茶峨眉雪芽的故乡峨眉山,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品峨眉雪芽,拜十方普贤”茶文化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淘得山中佛门传承三千多年的养生茶诀,这便是“峨眉山佛门三道茶”。峨眉山是世界野生古茶的发源地,茶事生产活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始出于道、佛两门的峨眉雪芽茶叶,已被纳入贡茶,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种茶、制茶、饮茶皆已成为山中众多寺院的“农禅”活动并纳入修为课业。峨眉山佛门“三道茶”的源起之说,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公元502—547年之间,始创人是宝掌和尚。宝掌和尚为中印度高僧,公元518年来中国,曾结茅为庐于峨眉山洪椿坪后的宝掌峰,尤喜山中古茶且一日三啖。山僧樵夫异之,宝掌曰:“乃寿道也”。史志文献记
载,宝掌卒于唐显庆二年,享年130多岁。 由此而传,历经数百年的饮用实践,峨眉山佛门把“寅卯、午未、戌亥”定为每天饮茶养生的最佳时辰。
第一道茶
为晨饮之茶。即寅卯时辰“恭前服用”。僧众是这样解释的:苍生以食为天,每日数餐五谷杂陈,秽物存于肚腹,浊气游于肺腑,百毒浸于经脉,又加之床榻一宿,人的体内已浑浊不
堪,林中的峨眉雪芽能解百毒。故每天凌晨在“出恭”或“如厕”(上卫生间解小便、大便)之前,活水煮茶,清饮3杯,能够起到化浊为清和排毒养颜的茶疗养生效果。 雪芽开光
第二道茶
为“午未饮茶”。“午未”即每天上午11时至晌午1时之间。即在斋后(吃午饭)后即刻饮清茶两杯,可以起到“坚齿”和防百疾的茶疗功效。现代科学在临床上已经证明,绿茶具有消炎灭菌的作用,人在进餐后,口腔及牙缝中残留食物的细菌与病毒可以在半分钟内迅速繁殖。这时,马上清饮绿茶两杯涮饮,能够起到消炎灭菌的茶疗效果。
第三道茶
时辰定在“戌亥” 。即每天夜晚寝前的9时至11时。这第三道茶为“濯洗”之用,不用口服。即用清茶濯洗面部,尤其是眼部,能够起到排毒养颜的效果。濯洗时间一刻钟即可。
茶水独特
峨眉山佛门“三道茶”的用水与用茶是很讲究的,冲泡之水取于山中甘冽之泉,用茶则取于林中生态之茶,两者相得彰益,品质皆属上乘,何能不养生?
品佛国茶韵 悟山水禅意
品·禅心
峨眉何所有,白云青山间。欲求其中韵,须访山水禅。禅之意,在于心,茶之味,在于品,而禅茶于山水,方得其中之真味。
阳春时节,三月十三日,我与数位茶友应峨眉山万年寺一大师所邀,前往峨眉山,寄情山水,品悟禅茶,心中不甚欣喜。峨山多好茶,雪芽尤胜。植生于海拔1000米之上云雾缭绕的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和万年寺一带的茶园,更是在终年的晨钟暮鼓、佛香袅绕中夺天地之造化,悟玄幽之禅机。是以,我等慕名而往,欲借峨眉山水之灵气,山中寺庙之悠韵,峨眉雪芽之深味,悟得禅心,豁达心境。
游走于峰谷山林间,天空湛蓝悠远,山峰青翠跌浮,环山路旁,春雨之后草木清新芬芳,让人心绪舒畅,身心通透。
禅钟入耳,佛香入鼻,浑然不知已临峨眉山十大寺庙之万年寺,一种庄严、圣洁之气铺面而来,顿时洗练心神,禅意绵绵。 于万年寺旁无名之山峰上可以眺望到峰谷之间,林木之
中的茶园,无怪峨眉雪芽之名颇胜,此山、此水、此佛、此寺,自然之灵气,文化之深邃,皆汇聚于此,浸润于此茶中。
万年寺有一禅舍,依山而建,掩映于桢楠林中,非福缘深厚之人难以一窥其门。入禅室,红木雕镌而成的“禅”字,飘逸淡定,圆润有力,悬挂于背景墙上。禅室之中佛香氤氲,梵音盈耳,恍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禅”字的后面,便是禅茶雅室了。正中一幅峨眉山水墨画,淡雅清新,意境高远,两边各有一幅书法字,飘若浮云,矫如惊龙。推开禅茶室的雕花木窗,远山如画,逦迤起伏,苍翠欲滴,无数的寺庙隐匿于山间,云雾深处传来悠扬的钟声。而近处者鸟鸣林幽,清亮的水珠在阳光投射的树叶上晶莹流转,这一切都如诗如画。此景此情,此物此时,正是应正了茶之幽雅意境,品茶须得良辰良景,山水泉石皆有禅味,琴棋书画皆入禅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