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京味,深情地演绎
——从话剧《窝头会馆》谈起
樊茜 2009116212 09何冰投资
《窝头会馆》是一部北京人艺为了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原创话剧。演员阵容可谓是强强联手,濮存昕、何冰、宋丹丹、杨立新,个个都是演艺圈的中流砥柱。剧中来自胡同里大杂院的小市民的地道的京腔京韵,将当时底层人的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说,浓重的京腔让我颇为不适应,即使是有字幕的帮助,很多台词往往也只能理解个大概,但是,我仍深切地感受到了浓重的京片子味道。
这部剧讲述了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社会黑暗到崩溃边缘时,居住在窝头会馆这个大杂院的三户人家的悲欢离合。房东苑国钟守着自己的小院和儿子,靠收房租,酿私酒和腌咸菜为生。前清举人古月宗,也就是前房东,靠着卖房子时候玩的文字游戏,一直赖在小院里不走,白住了二十多年房。保长肖启山整天催捐税,抓壮丁,表面看似在为街坊们着想,实则却是觊觎他们的钱和这座小院。而小院里见面就掐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曾经做过“暗门子”的
厨子媳妇田翠兰,一个是正骨医师的太太、和丈夫私奔至此的前清格格金穆蓉,两个女人一个拜耶稣,一个拜弥勒,互看不顺眼。
苑大头,这个贫嘴滑舌,却又朴实厚道的小市民是剧中的第一主角,何冰的确也罢这个小人物演得极为出彩。他靠着收房租,酿私酒和腌咸菜为生,还要供养着得肺痨的儿子,日子过得颇为艰难。虽然收不到房租是常有的事,但他从不会狠下心将他们都赶走,因为他自己也是个穷人,他深知活下去的艰辛。他对儿子也是百依百顺,因为孩子一生下来就没了娘,而且还烙下了肺痨这个病根。即使儿子因为来历不明的买房钱而与他闹翻,对他的示好从不领情,但他也没有发过一次脾气,依旧到处为儿子偏方希望能治好他的病。苑大头为儿子呕心沥血,明知儿子关在屋里印传单,为了革命奔走,他也尽力替他隐瞒。以上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形象。
但是,虽然这是一部主旋律话剧,但编剧并没有塑造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主人公,剧中的苑大头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劣根性。由于中年丧偶未续新人,架不住寂寞难耐,他和做过暗门子的房客田翠兰相好。翠兰呢,则可以出卖相少交点儿房租,省几个过日子的钱。而导致父子反目的那笔买房钱的确是苑大头私吞了共产党的无主经费得来的。这些不
光彩的缺点却使得这个人物更为真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更符合,在那个穷苦黑暗的时代,连如何活下去都是个难题,更何况是一个没有正当职业,家中还有一个病儿的底层百姓。如果编剧把苑大头塑造成一个浑身都是优点的正面人物,主旋律是符合了,但也许就不会引来那么多的叫好声了。
这样的一个苦难人物,最后的死亡也非常具有戏剧性。不是阶级迫害也不是蓄意谋杀,而仅仅是一次意外――众人在抢夺保长儿子肖鹏达手中的手时意外走火,苑大头在一片混乱中中,死在黎明前夕,与此同时,田翠兰的小外孙女降临人世,新与旧的交替在婴儿的啼哭声中完成了。编剧以一个十分常见的套路作为结尾,虽然显得不够有新意,但也算是中规中矩吧,完成了这部剧献礼的基本任务。
而苑大头的台词,他的贫嘴,使他带有几分俏皮、几分谐谑,使怨气变成嘲笑或自嘲,变成破解愁闷或不合时宜的滑稽。当收租时,他知道收不到多少钱,于是只好贫道:“谁都不容易!就那点儿房租,上个月还能买半袋儿白面呢,现在能买一小撮儿,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最好给我粮食,杂合面儿也行,黑豆面也行。您实在没得给,往我脸上啐口吐沫也行,我拿它当块儿干粮咽下去!反正我没法儿
赶你们走。”这种类似自我解嘲的台词让我在笑声中体会到悲哀,要说笑着流泪的心情是最痛苦的,虽然这里没有流泪,但这些滑稽的台词仍是为这个人物增添了几分悲剧彩。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了,那虽然残破却余韵尚存的小院场景,一直在脑海中很难散去,剧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姿态,也驻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这部剧的魅力,精彩的台词加上演员深厚的功力,让我这个首次看京片子话剧的人也被它深深吸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