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TV JOURNAL 2020.07
(一)共情传播的概念
“共情传播”这一概念是由
“共情”一词衍生来的。所谓的共情(empathy ,也有人译作“同理心”
“移情”或“神入”),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
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动①。而共情传播是指借
助媒介平台,通过对他人、事物的情绪感同身受,
进行言语评论、转发、点赞等传播。
(二)《后浪》共情传播的因素Bilibili (以下简称B 站)是海量具有创造力的UGC 内容聚合的文化高地,是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
何冰《后浪》是B 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的青
年宣言,一经推出便产生了极大的传播效应———5月4日B 站播放量超过1000万,产生弹幕17万条,推
文10万+。它不仅在央视一套播出,
而且登陆了《新闻联播》前的黄金时段。截至5月8日,《后浪》是全站日排
行榜第一名,播放量高达1545.5万,点赞量140万,
转发量90.7万。
1.心理因素:受众的共情心理+移情心理
《后浪》以长辈对后辈的认同、
期望为主题,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
是长者献给青年人的一首诗,站在上一代的角度来赞美下一代,
通过演讲者的情绪感染引发了观看者的情感共振。受众基于该
短片产生共鸣,使得《后浪》
被大规模转发。《后浪》
这支近4分钟的短片被人民日报提及,其在朋友圈中强大的破圈效应,也得到了许多70后、80后、
90后的自觉转发,
甚至非B 站用户都在转发,这些上一代的人将情感、目光、期待转移到青年身上的移情效应,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2.传播因素:共鸣+沟通传播B 站借助“五四”青年节的节日热度推出短片《后浪》,能够引发目标受众的共鸣,戳中了青年受众的痒点,讲述着青年人的故事,以感同身受的方式替他们说话,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该片肯定了青年受众的能力水平和价值观,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观看量、点赞量飙升,在朋友圈刷屏。
同时,B 站弹幕出现了大规模的刷屏互动,这种互
动沟通的模式改变了传统信息输出受限的效果,
且能够给UP 主带来即时反馈。弹幕输出的情绪感染提升了受
众的观看体验,增强了青年圈的活跃度。
二、《后浪》的共情传播机制
从共情传播理论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B 站这一亚文化圈层产品的成功出圈经验有三种。一是
亚文化圈层拥抱主流价值观,
从而产生共鸣。《后浪》到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情感相通之处,
即传播文化的人。二是由节日本身带来的传播就能够引起社会情感
共鸣,如国庆节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
中秋节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等,同样,“五四”青年节能够激起“后浪”的雄心壮志。三是“他者”的认同。
在《后浪》演讲中,“他者”主要指70后、80后的父辈一代,“他者”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代际冲突的消缓,即长者对青年一代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善。
(一)亚文化圈层与主流价值观共鸣
B 站从早期传播二次元文化逐渐发展为目前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的生态系统。有学者认为,B 站是中国最像YouTube 的平台。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有三个要点,
分别是“抵抗”“风格”“收编”,其中“抵抗”
指亚文化产生的目的之一是抵抗主文化和霸权文化②。一般而言,亚文化指与主
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
局部的文化现象。而“后浪”的出圈则是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共鸣产生的效
果,关键在于两者到了共情之处,
亚文化圈层青年一代的努力被主流文化中的年长一代认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鸣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的背后是共情机制
的作用,很多受众看完《后浪》
后评论:“太期待官方频道与年轻流行元素结合的感觉,
自己的世界被主流逐渐认同。”这说明了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之间寻共情的难得,而《后浪》的传播效果也说明了这种共情的强大。
(二)“五四”青年节与青年宣言的契合青年节意味着青年一代的朝气与蓬勃,而《后浪》是B 站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的青年宣言。与以往的青年宣言不同,它迎合了节日气氛。青年节自身的传播带来的情感共鸣,在这一时间节点推出赞美、激励性质的《后浪》短片,使得青年节日与青年宣言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统一,最大程度地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后浪》以长者的口吻,开头便否定了现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代不如一代”
的说法。这不仅
为e 聚焦
从《后浪》
出圈谈新媒体中的共情传播机制与引导策略
阴张茹月
陈孟南
王亚杰
摘要:如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参与传播的途径。面对海量信息,
媒体若想在发挥信息告知功能的基础上脱颖而出,
共情传播成为当下提升传播效果的绝佳方式。本文以Bilibili 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为例,试图分析其产生出圈效果的共情传播机制,
并探寻共情传播的引导策略。关键词:《后浪》;共情传播;
传播机制;引导策略17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