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里的最后一篇。《归园田居》一共五首,写了陶渊明摆脱污浊官场,在农村生活的景况和心情。《归园田居(其一)》为第一首,把朴素的田园风光、平淡的农村生活与自己再回田园的闲适愉悦交织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2.解析:
《归园田居(其一)》的重点内容要放在对诗句的理解和描述诗歌画面上,我们可以先诵读诗歌,深入了解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二、目标及解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陶渊明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
2.解析:
(1)通过课前搜集陶渊明小故事和诵读划分诗句来把握诗意,欣赏陶渊明的语言
(2)课堂中要做到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以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品味妙语佳句,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学生还是能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的。但是,具体来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多从文字与情感表达方面入手分析。
2.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上指出,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注意反复的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课堂上以现代隐居思潮为例子,深入浅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大有裨益。
四、学条件支持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幻灯片的设计是教师课堂思路与教学环节的直观展示,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
激趣导入检查前置作业 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知识迁移 训练课堂小
教学过程:
)激趣
1.欣赏都市图
拥挤的交通、求职的人们、繁忙的白领、雾霾弥漫的早晨
2. 欣赏盈江田园图
碧绿的黄草坝、清澈的凯邦亚湖、赶集归来的傣族少女、炊烟袅袅的人家
欣赏完图片请同学们用四字短语分别来形容都市生活和田园生活。
都市生活:喧闹嘈杂、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废气弥漫等
田园生活:风景秀丽、碧草蓝天、悠闲自在、空气清新等
追问田园风光如此宁静祥和,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在东晋时期早就有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远离官场生活,奔向田园隐居,今天我们就跟随陶渊明走进《归园田居(其一)》!)
设计意图:趣味性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带领学生概括。
(二)检查前置作业
1.搜集陶渊明的小故事。(100个字左右)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有一天,一名督邮来督察。督邮权势又傲慢,他差县吏去叫陶渊明来见他。县吏对陶渊明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不然有失体统。”陶渊明平时就蔑视权贵,他长叹一声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白衣送酒的故事: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在家里欣赏著菊花,突破间酒瘾大发,但是家里没有酒,只好坐在篱笆旁惆怅。突然间他看见一个身著白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才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徵召陶渊明作官,他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
2.朗读这首诗并参照示例为诗歌划分节奏。
示例:少无/适/俗韵/ (二一二)          鸡鸣/桑树/颠(二二一)
技巧指导:①正音;②节拍:五言,节拍一般为“二一二”或“二二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诵读诗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把搜集好的答案呈现在小白板上,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
2.小组展示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师生活动:学生课前讨论整合答案,教师引导概括故事情节、能正确诵读诗歌。
(三) 课堂合作交流
1.诗人从何归?为何归?归向何处?归去感受如何?(结合诗句分析)
2.小组展示质疑,教师引导指正。
明确诗人从何归:从官场(尘网、樊笼)归来。诗人为何归: ①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使然)。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入官场)。诗人归向何处:田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归去感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么他眼中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呢?
3. 划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田园美景。(150字左右)
4.小组展示质疑,教师引导指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依依墟里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景诗歌拓展为散文的方法:
1联想和想象
2添加修饰语和修辞手法
南边的田野,空气清新,绿草如茵。村里的草屋被修葺得方方正正,花草竞相攀爬那曲折高低的栅栏。屋前的十余亩田地种满了瓜果蔬菜。屋后的榆树枝高叶密,柳树低垂耳语。门口罗列着青李红桃,散发着阵阵幽香!远处的村落映衬在绿树间,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朦胧模糊,只见那袅袅炊烟缓缓地飘起。宁静的小巷不时传来狗的鸣叫声,鸡在桑树巅欢
乐地啼叫着!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淡中有味、诗中有画。
追问田园风光惹人留恋,置身于大都市的现代人们也同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追求闲适之心。那有人像陶渊明一样做吗?
设计意图: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师生活动: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具体看课堂生成,描绘画面处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相出优缺点。
(四)拓展探究
1.刘景崇:放弃百万年薪,布衣归隐终南山。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出了一次车祸后,透悟生命,同时接触到佛学,最终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选择在终南草堂隐居寻师问道,换身布衣,过着重返古朴的农耕生活。
2.诸葛亮:刘备到隆中卧龙岗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出山,他对天下的分析可谓神机妙算.他
早已分析出天下三分的局势,他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以吴国为外援,共用对抗强大的魏国.也正因如此,蜀汉才能在如此复杂的动荡局势下立足,建立自己一片天地.
问题:结合陶渊明、刘景崇、诸葛亮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是有其时代意义的。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
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积极入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无论是归隐还是积极入世都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标,我们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设计意图:通过出世与入世例子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田园风光的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五)目标检测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赏析。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   (辛苦而美好的田园 ) 生活。这
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也有表现,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南山坡下有我宽敞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像羞涩的小姑娘低头冥想。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就像在和我亲切的打招呼。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