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摘编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科技日报》2001年2月22日)
材料二 :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运载专机缓缓穿过水门,这是迎接英烈的崇高礼遇。5位90岁上下的志愿军老战士见证了今天的仪式。“异国他乡七十载,如今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早早等候的市民肃立行注目礼,有人默默拭泪。一位老人手拿照片说:“照片上没有我的父亲,他没看到这张照片就牺牲了。”一位市民深情地说:“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奋发图强!”
自2014年以来,累计已有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摘编自《英雄归故里浩气存天地》,《人民日报>》2020年7月28日)
阅读新闻是青年们了解历史、关注社会、扩大胸襟的一种途径。以上两则新闻内涵丰富,请据此写一篇评论文章,向校报“走在大道上”栏目投稿。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3.(一)审题:
第一部分是新闻材料。要注意其个性和共性,尤其是“共性”。
第一则材料选自人物通讯,展示的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袁隆平背后的勤勉敬业,朴实淡泊。
第二则材料摘编自一则消息,报道的是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感人事件,从中可以看到志愿军烈士做出的的巨大牺牲,以及人民对烈士的感激之情。 
两则新闻的主角都是国家发展的杰出贡献者:志愿军战士打败侵略者,让中国“站起来”,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让老百姓肚子“饱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贡献者的尊崇。 
第二部分是任务指令。
1)“阅读新闻是青年们了解历史、关注社会、扩大胸襟的一种途径”:上述两则材料是新闻,文章的主要读者是青年。这暗示写作内容要明确作者的作者和读者立场,要体现历史和现实视角,要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心怀天下……
2)“以上两则新闻内涵丰富”:
3)“据此写一篇新闻评论”:此指上面两则新闻。新闻评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领性,要求行文紧扣两则新闻分析说理。
4)“向校报投稿”:设置了任务情境,限定了读者对象是同龄年轻人;校报的读者主要是师生,内容既要契合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也要体现必要的宣传与鼓动。
5))栏目名称“走在大道上”:“大道”的寓意丰富,例如发展的大道,成长的大道,强大的大道,奋斗的大道,“大道”既是几代人共同践行的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道,也是几代人各自不同的道路选择和使命担当,需要考生就当今的年轻人该如何传承与发扬加以思考。
(二)立意参考
赞颂英雄业绩,赞颂英雄人物;
饮水思源,感恩前辈奉献;
传承优良传统,肩负时代使命;
要爱护英雄,尊崇英雄;
时代的宏伟乐章离不开个体的吟唱;
个人价值在肩负时代使命中升华;
宣传先进偶像,激发精神力量……演员文章照片
写作时可就其中一点立意行文,也可以多点有机结合,统摄于某一中心主题之中进行写作。
(三)拟题参考:
跟随英雄脚步奋力前行             
两代英雄,一朝礼赞       
尊崇英雄才有更多英雄                       
你我皆可为英雄
平凡亦可为英雄           
国之栋梁当铭记,英雄赞歌代代传
生命在使命中升华
勇担时代重任
(四)参考例文
例文1:把每一颗星汇入天空
2001年,“杂文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而临行将去领奖的他无半点获奖者的光环,却更依是一位朴实无华、默默耕耘的农民。
今年九月,第七批在韩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自二零一四年以来,已累计有716位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八十年代的扎根,九十年代的起步,新世纪的追逐,才换来了今天中华大地的国富民强、焕然一新。如今我们衣食无忧,享受着共和国最殷实的基础设施和物质财富,是否会想到这一切是在那些咬紧牙关、灰头土脸,似与我们相去甚远的日子里,由每一个奋斗者用汗水赢得的?
袁隆平或许是他们之中再好不过的代表了。他有着云端的荣誉,却仍执着地扎根在最深的泥土里。他有着中华儿女千年来恒久的特质——不辞辛劳、耕耘奉献。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沉毅的劳动者的品格,袁隆平方可突破万难,研究出杂交水稻。而新中国富强起来的过程中,除了吃饱饭,更有其他领域的腾飞。而这背后,是千千万万的“袁隆平们”扎根在泥土里,让贫瘠的土地开出花朵。如袁隆平一般的我们无从知晓的劳动者们如同一粒粒星子,在夜幕中燃烧自己,以期增添一丝点亮黑暗的火光。
每一颗星子的光亮汇聚,黑暗便被点亮,光明随即到来。你是否看到支撑着运车运载烈士们的遗骸回国的,是日益强盛的综合国力,是与日俱增的国际地位?孱弱的旧中国己死去,唤起新生的,是改革开放最初时下海远游的经济开拓者,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里辛勤耕耘的农业奋斗者,是遥望北斗、克难攻坚的科技探索者。每一滴水汇聚成江海,每一颗星点亮黑暗,每一双手创造财富,每一个新时代的奋斗者铸就了共和国今日的辉煌。在烈士们的遗骸荣归故里的背后,是每一个“袁隆平”所铸就的底气与实力。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时代的火炮已然传递至我们的手上,共和国未来的星空要交由我们去点亮。也许我们不能真的成为如袁隆平一样的人物,却可以成为在自己的
位置上闪闪发光的星星。“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光”,而共和国未来更加灿烂的星空,将由每一颗燃烧的星子铸就得更加明亮。
简评:1.立意贴切,观点鲜明。围绕“把每一颗星汇入天空”论述,高度肯定了新闻主角的贡献,揭示了志愿军烈士、袁隆平院士和当今国富民强的因果关系,并号召民众学习传承先进人物的精神,建设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