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文化艺术论坛2010.1
2008年金秋十月,在美丽的古城西安笔者曾有幸参加了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秦腔高层论坛”上,自己的论文不仅获得了三等奖,还意外地发现了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故事,从中了解到西安人民对内蒙古草原、对乌兰夫主席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尤其是乌兰夫主席当年对秦腔艺术的关怀和支持给陕西人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这也是一位热爱戏曲艺术、热爱内蒙古、热爱乌兰夫主席的老艺术家李增厚先生的一段美好回忆……。
一
时值“中国秦腔高层论坛”在西安著名的易俗社剧场举行,古朴凝重的易俗社剧场具有中国西北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西安当时最早的现代化剧场。剧场全部由砖木结构雕刻而成,三面建有木质转角楼,东西设有包厢,绿琉璃瓦的屋檐上雕刻着黄大字“西安易俗社”,古古香,典雅庄重,突出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典雅之美。当时全国的戏剧理论大家云集于此,像中国文联的齐致祥、中国剧协的王蕴明、上
在马头琴室内乐重奏专辑《嘎达梅林》的录制中,无论是对于作曲家创作的理解,还是在实际录制中的艺术思考与技术运用,都体现了录音师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缺憾和思考。比如某些专家提到有些采音没有利用好录音棚真实的空间,个别曲目点话筒有时缺失等问题。
由于马头琴乐曲从谱面上看和实际演奏音响是有差距的,谱面上完全和谐的一个和弦,在实际演奏中听到的常常是一个音块的效果。和弦各个功能音级的响度会随着音高的变化而不同,使得监听和话筒的摆位增加了难度,必须在录制时不厌其烦地多次调整,否则,存在的问题依赖后期制作并不能完全解决。
由于把作品的空间定位在传统室内乐重奏的基调上,没有充分地理解作者多变复杂的音响阐述,先期采录时思想不够解放,使得后期在力图弥补、改变时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如果尝试用拉开空间、增大隔离度的方法录制,就可以为后期留下足够的制作空间。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浩瀚如海的民族民间音乐是祖先给予我们的珍贵财富,她是我们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遗产用音响的形式保留下来、流传下去是当代音乐家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创作更多更好的音响作品,需要作曲家、演唱、演奏家和录音师的共同合作,以不懈的探索与追求精神,来打造高质量的作品。
此次录制笔者的感悟颇深,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任重道远:收获与遗憾均有,经验与教训并存。作为再现民族音乐之声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欣然面对它的不尽完美,也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和争鸣。如果说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大花园,那么更多的探索之花理应争相绽放,以装点民族音乐美丽春天。
“秦腔是内蒙古的一枝花”
■纵丽娟
演员文章照片——追忆乌兰夫对内蒙古戏剧事业的贡献
8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