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作品和宋代画作延续⾄今的美,能让我们在构图上有哪些思考与借
鉴?
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作为平⾯艺术的两⼤代表,绘画和摄影,其中的美感来源与构图密不可分。⽽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其中在构图上⾃然有其独特之处。
所以今天这篇⽂章,好机友摄影分别以何藩⽼师的摄影作品和宋代的知名画作为基础,来向各位分析下其中构图的奥秘。
何藩何许⼈也?
凡是玩摄影的朋友,⼤多数都看过下⾯这张照⽚吧?
没错,这张照⽚就是何藩拍摄的。何藩1937年8⽉8⽇出⽣于上海,摄影师、演员、导演。幼年即随家⼈移居⾄⾹港,从上个世纪五⼗年代开始拍摄⿊⽩摄影。连续8届赢得由美国摄影学会举办的世界摄影⼗杰的荣衔。何藩也被称为“东⽅布列松”。
何藩的构图有何独到之处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谓的有创意的构图⽅式,⼤多数都是何藩玩剩下的。下⾯就让我们⼀起来分析下他的照⽚。
如今⼤多数的街头摄影师都更注重⼈物在画⾯中的表情和⾏为,对画⾯美感并不是太在意。⽽何藩在60年前,就注重街头影响的美感表达。
1961年,私⼈领地。
即便在今天看来,构图依然可圈可点。在极简画⾯下,将兴趣点安排在黄⾦分割点附近,右下⾓的告⽰牌则平衡了画⾯的重量。
照⽚中⼏乎没有任何⽆⽤信息。牌⼦上的“PRIVATE”(私⼈)和画⾯中两个距离很近的男⼥产⽣了呼应,从⽽使照⽚不单单具有构图上的美感,还引发了观者对内容上的联想。
相⽐如今⽹络上⼤量的⼀⾯墙,⼀个窗户的极简风格摄影,⽆论在美感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出不少。
何藩的部分作品中,⾮常注重表现阴影的⼏何美感和决定性瞬间。其实这种拍摄思路掌握起来并不难。⽐如下⾯这张作品。
画⾯最⼤的亮点⽆⾮是⽼⼈正好处于三⾓形的⼀个顶点。但除此之外,为了表现出阴影的形式感,何藩利⽤了⼀半较亮的地⾯去进⾏对⽐与衬托。对于照⽚右下⾓的两个孩⼦,只能说运⽓太好了,正好可以平衡画⾯重量。
那么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照⽚的均衡性是⾮常看重的,⽽不是仅仅注重点与线条(包括⽂中第⼀张何藩的作品也是如此)。
⽽相对于何藩这些在构图上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来说,笔者更喜欢他潜意识下的构图创作。
因为太强调点、线、⾯,也就是太强调构图形式的作品,虽然美感很强,但在情感上总是会差那么⼀点,会给⼈⼀
种“安排”的感觉。
⽽上⾯这张照⽚,⼀眼看过去,形式感其实并不强。但通过光线营造的由暗到明,以及窗户或者屋檐这些隐形的线条所营造的透视感,让画⾯更有带⼊感。就好像你能感受到这个⼩⼥孩⼉在午后的阳光下写作业那种温馨。这种看似没有构图的画⾯,更容易打动观者。
然⽽何藩最令⼈钦佩的,还是那种与时俱进的学习能⼒。下⾯这幅作品,就是其在年逾七旬的时候,利⽤现代暗房技术,进⾏的再创作。
《幻境》,1962拍摄,2010年再创作
照⽚效果类似于如今的多重曝光,通过明亮窗户的堆叠和尖锐的三⾓形,让照⽚出现了明显的视觉导向。利⽤形状与明暗营造出了⼀个“幻境”。
要知道,这张照⽚于创作于2010年,来⾃于⼀名73岁的⽼⼈。
⽽如今还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对数码后期有所排斥,不禁令⼈唏嘘。
看过了何藩⽼师的作品,从中了解到⼀些不会过时的构图美学后,我们再将⽬光看向1000多年以前的宋代。(⽂后有更多何藩作品欣赏,各位摄友可尝试⾃⼰分析、学习⼀下)
从宋画中学构图
古时的画作在今天依然有⾮常⾼的价值。这其中除了物以稀为贵的收藏价值和⼯艺价值外,艺术价值也占很⼤⼀部分。
能延续千年的美,在构图上⼜能领悟到什么呢?好机友摄影就带您⼀起学习⼀下。
《观瀑图》宋·夏珪
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霖铃》
演员文章照片很多摄友拍摄的风光⽚⼉都缺乏层次,并且没有灵性。⽽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宋代的画家就为我们画出了真正美丽的风光照应该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