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女教育家俞庆棠、吴贻芳、杨荫榆介绍
俞庆棠
俞庆棠,女,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上海,民国11年(1922年)4月,与唐文治长子唐庆治结婚,后定居无锡。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上海务本女学读书,参加妇女协赞会,从事妇女工作。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求学时,为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中,带领同学游行演讲,演剧募捐,并创办平民夜校,认为“唤起民众,实为当务之急”。后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席会议。
民国8 年秋留学美国,进台来佛亚女子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读。
民国11年,俞庆棠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后,在私立无锡中学等校任教。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民国16年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提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的主张。
民国17 年3月,在苏州创办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兼任校长。下半年,该校迁至无锡,
改名为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并增设劳农学院。后两院合并,改名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俞庆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实验部主任。她坚持学做结合、走向社会、结合工农的办学方针,在无锡城郊黄巷、丽新路、江阴巷、高长岸、南门、汉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区创设民众教育馆和实验区,并校订《民众读本》,主编《教育与民众》月刊以及《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专栏。
民国21年12月,她发起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创设河南洛阳、广东花县两个实验区。翌年赴丹麦等欧洲7国考察成人补习教育。回国后,以更大的热情致力于民众教育,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民国24年起,主编《民众抗日救国读本》,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俞庆棠偕同教育学院师生迁校桂林。后只身到汉口,参加难童保育与妇女救济工作。民国27年8月,先后在四川松潘、乐山创办纺织、蚕丝实验区。
民国28 年3 月,她由重庆回到上海,先后在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和震旦女大等校任教。
同时为女青年会编写民众课本,由世界书局出版,稿费全部捐作社会救济。抗战胜利后,
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先后兴办108所市立民众学校,并亲自担任上海实验民众学校校长。民国36 年担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翌年又任联合国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同年10月赴美国考察教育。
1949 年5月她应邀回国,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会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她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由于辛劳过度,不幸于1949年12月4日晚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2岁。著有《民众教育》一书。译著有杜威《思维与教学》(与人合译)等。
吴贻芳
1893年1月26日,吴贻芳生于湖北武昌。
1904年,和一起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
1906年,在姨父陈叔通支持下入读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后又转至苏州景海女子学堂。
1909年,父亲被上司诬陷跳江自杀,随后哥哥、母亲、先后去世,一月之中失去四位亲人姨父将吴贻芳接到自己家中 。
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在姨父的推荐下,她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
1916年,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贻芳组织同学打着校旗,手持十字架,参与学生游行。其时,金陵女大,一个由基督教主办的教会大学,一个首届只有5名毕业生的女子大学,在学生运动的浪潮中,站在风口浪尖,轰动了南京学界。
1919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
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讲演,由吴贻芳任翻译,吴一口流利的英文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她推荐,吴贻芳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
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即给金陵女子大学发出“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的电报,而后回国履任金陵女大校长,这年吴贻芳刚35岁。
在吴贻芳连续执掌该校的23年间,金陵女子大学不仅获得了英美各大名校的认可,而且持有吴贻芳签发的毕业证书的学生皆可免试入读西方名校的研究所。当时人称吴贻芳培养出的999名毕业生为“999朵玫瑰”。在她的领导下,金陵女子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摇篮。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女毕业生,让“玫瑰花苞”最终绽放为“美丽的花朵”。但她自己却终生未婚,把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
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率领众人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跟她有过接触交流,并深深被这位中国女性所折服,盛赞她为“智慧女神”。
1945年4月,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国民党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1946年2月,吴贻芳经过重庆,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被吴贻芳拒绝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被吴贻芳拒绝
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政府作鸟兽散,吴贻芳联合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维持南京社会秩序,并致电,欢迎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稷”。
1949年9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51年金女大和金大合并,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
1954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1951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
1954年吴贻芳还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1956年,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
1981年,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时年92岁。
吴贻芳长期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是“厚生”,吴贻芳对此的解释是:“‘厚生’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还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办学宗旨,吴贻芳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以校为家,勤勤恳恳,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王韵芳回忆老校长,“她认识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知道我们是哪里人,成绩怎么样。有一次我们从外面回来,吴校长看到我就说,韵芳你是江苏人吧?最近功课怎么样了?”
金陵女大原是一所教会学校,吴贻芳担任校长后,慢慢地冲淡了教会彩。学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做礼拜,学生也由最初必须来自宗教家庭或毕业于教会中学改为通过入学考试向社会招生,只要考试合格,不论出身,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录取。
金陵女大还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生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凡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很快就能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
此外,金陵女大的所有考试均无监考老师,每次考试,老师把考卷发给学生就可离去。几十年下来,全校没有一个学生考试作弊。
杨荫榆
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1907年杨荫
榆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杨荫榆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杨荫榆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的侵略行为,向北洋政府请愿,
遭军警镇压,女师大刘和珍等学生遇难。杨荫榆未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的谴责。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
1927年,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1935年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任社长。
杨荫榆先后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讲师、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执教于苏州女师和省立苏州中学。三十年代中期,她还创办了名为“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的私立学校。
中国著名大学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凡此种种,刺激了日本侵略军,杨荫榆也就成为日军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击杨荫榆,并抛入河中,因见杨荫榆晃动手臂,又开数将其射杀。
杨荫榆女士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曾导致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潮”,这是坏事,虽然如此,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的史实却是不能抹去的,她在侵华日军面前不畏强暴的言行,表现了她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她的晚节还
是应当肯定的。
杨荫榆逸事:
小婚事:逃离夫家轰动无锡城
杨荫榆是著名学者杨绛先生的姑母。
在无锡市档案馆,无锡市文史研究者夏刚草展示一本旧黄的小薄书,即杨绛先生所写《回忆我的姑母》。1884年,杨荫榆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之家。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杨绛回忆,这位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涡,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在父母眼中算丑的,所以并不得宠,自然有些愤愤。
年芳十六七,还是少女的杨荫榆就做出了一件“离经叛道”、惊动无锡官府的事。她母亲只顾门当户对,将她许配给了一个“老嘻着嘴,嘴角流着哈拉子”的低能大少爷。
杨荫榆过门后发现真相,抓破姑爷的脸,反抗强硬的婆婆。逃出夫家惊动官府,最后经人
调停赔偿才算了结。女师大的后身——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者王淑芳,也因此称杨荫榆为“反封建争女权的新女性”。此后,在杨绛父亲的支持下,她先后就读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23岁的她考取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女孩读书尚是罕事的年代,她彻底走上知识女性的道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