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下语文课内古诗词17首译文及赏析
1、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1.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上阙: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景。
下阙: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2.上阙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上阙紧扣“异”字描写,描绘了“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幅边塞异样的秋景。渲染了苍凉萧瑟的气氛。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描绘: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
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4.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所蕴含的情感。
这句话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
婉含蓄的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不曾建功立业、有家难回、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他们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6.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我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
姿。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1.词的上阙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简要分析。
词的上阙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2.“狂”是这首词的词眼,结合文句分析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
狂在动作: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
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开张
狂在志向: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
3.“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鬓微霜,又何妨”言外之意:我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什么关系呢?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作者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冯唐赦免魏尚一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5.词的下阙“射天狼”,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情怀?
“射天狼”,天狼星在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
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1.从词中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
事”指的是什么?
细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试分析“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画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兵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4.赏析“可怜白发生”。
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5.全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赢得功名、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理想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4、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
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匡国济世的雄心壮志。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被女子身份束缚、宁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一番事业的巾帼英雄形象。
2.“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蛾眉”指什么?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指女子。写出了作者对女性受压迫、被轻视的愤懑,对贵妇生活的蔑视,以及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3.赏析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的对比,“列”与“烈”的谐音,表达了作者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情感的转变。
4.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本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的抒情蓄势。
5、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的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1.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心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3.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心境?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之事,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4.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太阳;实指人生也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写胸臆”。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1.请从手法、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句。满江红翻译
手法:视听结合。“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有声有,回忆了往昔岁月。意境:作者选择杏花、笛声这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相聚的场面,营造了淡雅的意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上承“忆昔”,是对昔时桥上饮的具体描述,下启“二十余年如一梦”,回忆与现实构成鲜明的对比。
2.概括词的上下阕内容,并指出词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并分析。
这首词上片忆昔,下片感怀。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1.赏析上阙中“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虚写想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人生短暂、白发渐多、功业无成、壮志难酬,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
2.赏析下阙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作者运用虚写想象、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心声。
8、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赏析上阙中“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环境艰苦。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若为情”包含着: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作者用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
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3.赏析“古今幽恨几时平”中蕴含的情感。
“古今幽恨几时平”,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戍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慨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9、十五从军征
佚名【两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年少时就从军出征,老了才得以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