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 rs 2005No .1
[收稿日期]2004-09-07
[作者简介]吴自选(1970-),男,天津理工大学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化差异与电视新闻翻译
———以选送CNN World Report 的新闻
片汉译英为分析个案
吴自选 (天津理工大学英语系,天津市300191)
[摘要]文化差异是电视新闻翻译中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以选送C NN World Report 的电视新闻片的翻译为分析个案,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电视新闻翻译的影响,提出了电视新闻翻译中跨越文化障碍的手段。[关键词]文化差异;电视新闻;汉译英[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05)01-0024-04
  提高电视新闻汉英翻译质量,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与
其他性质、形式的翻译活动一样,影响电视新闻翻译质量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对电视新闻的翻译而言,笔者认为译者能否有强烈的文化差异意识是这种特殊形式,特殊性质的翻译成功与否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1987年10月,世界主流媒体之一C NN 创办了“世界报道”(W orld Report )栏目,播放来自世界各电视机构的新闻片(片长3分钟左右),其受众包括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笔者自2000年12月开始担任天津电视台向CNN 选送新闻片的英译工作,所译电视片每年在CNN W orld Report 播出20余部。2003年9月,CNN World Report 制片人访问天津电视台,对这些新闻片的翻译质量给予了很高评价。本文结合选送CNN World Report 的新闻片的翻译实践,论述文化差异对电视新闻翻译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电视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我国的电视英语新闻受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生活在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以及以英语为外语(第二语言)的受众:第二类是海外华人华侨。关心和关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是电视英语新闻广播的主要受众。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国际
政治地位日益上升,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然而,国外受众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度的外国受众
之间也存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别。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人生观、价值观、道
德观、伦理观、审美观等也与我们有或多或少的共通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变迁,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融入本地社会、文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随之下降。
中英两种语言所承载、依附的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是毋庸置疑的,而一般英语受众对中国及其文化的了解相当有限,甚至一无所知。美籍华人赵浩生教授指出,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赵浩生,2001:6),而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3:123)。
电视新闻传播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之中,这必然涉及到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在电视新闻翻译中,译者应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观念,对他们的中国文化接受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使是对海外华人华侨这个特殊受众,译者也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有效传播可能造成的影响。总之,不注意社会文化差异,我们的译文就无法取得对外
传播的效果(林戊荪,1992:10)。
二、电视新闻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如上所述,文化差异意识是电视新闻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何跨越文化差异也是译
·
24·
者常常面临的一个难题。译者一方面要实现语际意义转换,达到“沟通”的基本目的,简言之,对外报道的最起码要求是让对方能看懂、听懂(张健,2003: 166-7)。另一方面,译者要通过翻译架设的桥梁,恰当处理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做文化沟通的使者,让译文的受众喜闻乐见。
对将在C NN播出的电视新闻而言,首先,译文的大多数接受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气象万千、在传承中急剧演变的中国当代文化,均知之甚少;其次,电视新闻中文稿的撰写者对中英文化差异往往缺乏必要的认识,“内外不分”。这两种因素都必然要求译者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对受众文化接受能力有足够的认识、把握,在遇到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的地方,必须考虑到以英语为母语———或虽不以之为母语,但能看懂、听懂英语电视新闻广播———的译文接受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对中文稿的文化因素进行既灵活又富有原则性的处理,最终帮助对中国风俗、历史、制度等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英语
电视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看懂、听懂,否则极可能导致语际意义转换的失败,影响传播效果。以2002年10月在CNN World Report播出的新闻片《南开大学合唱团》为例:
长裙、燕尾服、指挥棒是提起合唱首先让人想到的。然而,今天这一切已经被中国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把中国的国粹———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演唱风格和唱、念、做、打、舞的表演形式,与合唱融为一体,并同时展示华丽的京剧服饰和彩斑斓的京剧脸谱,这在合唱领域堪称首创。
Choruses have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long dr esses,swallo w-tailed c oats and batons.But the Students'Chorus of Nankai University appears on the stage quite differently.In their chorus,you find the performing styles of different roles of Peking Opera,which consists primarily of“singing,acting,reciting and fighting”.You will also find the students dressed in magnificent costumes and wearing gorgeous facial make-ups.The students have successfully merged choru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ical for m.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一般中国人对“生”、“旦”、“净”、“丑”这些“行当”可能不是非常清楚,但至少大致懂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角,作为此则中文新闻的受众,是不存在理解困难的,而一般英语电视受众(包括能收看到CNN的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受众)对京剧的了
解很少。译者面临的文化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上述引文为第一段,画面持续24秒钟左右)向英语电视观众解释清楚生、旦、净、丑这些“行当”,二是英语配音必须与电视画面相配合。显而易见,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生”、“旦”、“净”、“丑”在其他传播媒介里或许是可译的,但具体到这则电视新闻,译者如不从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出发,对这些京剧文化因素进行处理,直接的后果是造成解说词的滞后,影响传播效果。再以下面的《书法壁毯》为例:
赵老先生现在已经开始编织他的第二张书法壁毯:中国北宋名将岳飞的词———《满江红》,原稿是用行书书写的。在此之前,他编织了用隶书书写的中国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文章———《岳阳楼记》。
Zhao is now weaving his sec ond“calligraphy tapestr y”.He is weaving into his tapestr y a verse by Yue Fei,a genera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He has finished weaving into his first“calligraphy tapestr y”a prose by Fan Zhongyan,a r eno wned poet and statesma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这段80余字的电视解说词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其一,书法作为一种书写的艺术盛行于中国,在深受中国文化熏染的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能见到。而在中国文化圈以外,观众对这种“写字的艺术”可能感到好奇,但少有人能深谙其真谛。这段解说词中的“行书”、“隶书”等,即使是在英语的书面文字中亦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电视新闻语言的“瞬时性”更增加了其难度。其二,《满江红》、《岳阳楼记》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中国人都熟读的名篇,对中国一般电视观众而言,岳飞、范仲淹这两个历史名
人及其作品均可引起丰富的联想。然而,这些浸润着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信息如“忠实”地翻译成英文,则需要解释的文化因素太多,仅“词”一字,非100单词不足以说清,由此很容易使解说词与画面脱节,造成交际的失败。另外,这则电视新闻的长度只有3分钟,其主要信息是介绍书法壁毯,如果译者把原文文化因素的方方面面全部传达过去,也容易“喧宾夺主”,影响主要信息的传达。上面的译文传达了原稿的主要信息,而对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大胆———也是无奈的———删节。另外一个选送CNN的电视新闻片则涉及到中西“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阶级立场———差异:
意租界的饮冰室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
·
25
·
家和学者梁启超撰写《饮冰室文集》的地方。粱启超将大量西方的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倡导变法。
这则新闻稿的作者称梁启超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是站在一定的立场来给这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定性”的。这种“阶级立场”当然可译,但在这则电视新闻里却没有必要翻译出来,因为这样做只能让意识形态与我们迥异的国外电视观众觉得不舒服,难以做到对外传播中的求同存异,也达不到我们期
望的传播效果。因此,笔者考虑到文化差异,抛开“阶级立场”,“中性”地向海外电视观众介绍梁启超:Liang Qichao,an eminent scholar and reformer in the modern histor y of China。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因此,在语际转换中,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碍(刘宓庆,1999:131-2)。对电视新闻翻译而言,要跨越这种障碍,译者常常不得不对中文稿里的文化因素进行处理,其中即包括上面的删节或虚化,也有解释、增译等其他手段。以一则名为《天津利顺德大饭店》的新闻稿为例:
利顺德接待过的名人不计其数。这里见证过的历史太多太多。中国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居于天津时经常在利顺德用餐、跳舞;张学良与赵四小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蔡锷与梁启超都曾经在这个饭店商讨讨袁大计。
Having been honored by the presence of quite a number of celebrities,the hotel has witnessed so many historical events.The last emper or of the Qing Dynasty Puyi and his empress Wan Rong,at the time they stayed in Tianjin,often came to the hotel to have dinner or dance.The love story of General Zhang Xueliang and Miss Zhao Yidi happened in the hotel.It was also in this hotel that General Cai E and the renowned reformer Liang Qichao discussed strategies of fighting against Yuan Shikai,the warlord who restored feudal dictatorship.
这则新闻蕴含了丰富的广义文化因素。对中国电视观众而言,张学良、赵四小、蔡锷将军、梁启超这四个历史人物所拥有的历史联想意义是丰富的,而由晚清重臣李鸿章所创办的利顺德大饭店之所以“著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孙中山、梅兰芳以及张学良等人的渊源。而一般英语受众不可能了解这些中国历史名人,因此不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解释,英语受众就不能了解利顺德何以“著名”。正是从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出发,在保证与电视画面大致“共时”的前提下,译者对这四个历史人物进行了解释。
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使翻译工作不可避免地具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沈苏儒,1992:70)。为了保证英语配音与电视画面相配合,译者对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解释是不完整的、简单化的,上面这则译文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但如果译者对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没有认识,一路“照译”下去,同样很容易产生“无意义的语际转换”,得不偿失。再以如下的一则名为《四马同喜》的新闻稿(2002年4月在CNN W orld Report播出)的第一段为例:
2002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在马年的新春里,天津动物园的河马、斑马、野马、果下马四个家族中各有一名于马年之中产仔的“孕妇”,这一现象是天津动物繁殖史上的一个极为惊奇而有趣的现象。
这则新闻稿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是:2002年是“马年”,这是中国文化里所特有的。对中国观众而言,这四种被我们统称为“马”的动物,在“马年”的新春里同时产仔,自然是一大“喜事”。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巨
大的文化障碍,怎么才能让外国电视观众明白何“喜”之有?另外,根据动物学常识,在这四种“马”中,至少河马不是“马”。下面的译文里不仅解释了“马年”,还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文化里这是一个“极为惊奇而有趣的现象”。此外,考虑到这是一则电视新闻片开头的解说词,译者对最后一句进行了灵活处理:
2002is the“Year of Horse”by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In the spring of2002,a hippo,a zebra,a wild horse and a Guoxia horse gave birth at the Tianjin Zoo.In China,hippo and zebra are generally called“horses”, while the Guoxia horse is a kind of pony in Southwest China.So to the locals,4“horses”gave birth in the spring of the“Horse Year”.To know more about this amusing c oincidence,follow us to visit the zoo.
这则新闻稿第一段只有短短的86字,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是巨大的。译者只能进行“解释”,否则就达不到语际意义转换的目的。这样处理的后果是英语解说词过长,然而不解释就无法让外国观众看懂,听懂,因此只能让重新编辑电视画面,同时尽量放慢配音语速。
为了跨越电视新闻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常用的策略是删节、虚化,然而删节、虚化应适度,在保证画面与配音大致吻合的前提下,能少删则少删。而在面对不可删节、虚化的文化障碍时(如以上的《四马同喜》),“解释”是常用手段之一,但解释也必须适
·
26·
[收稿日期]2004-10-09
[作者简介]卞正东(1974-),男,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度。而要做到适度,至少有三个因素需要考虑:一、对文化因素进行解释后,电视解说词、画外音、采访等能否与画面基本吻合:二、针对具体的文化因素,既要尽量保持原稿的文化韵味,又不能喧宾夺主,妨碍新闻稿主要信息的传达;三、对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进行的解释能否保证清晰、简洁,让电视受众在短短几分钟内看懂、听懂。
满江红翻译
三、结语
语言文字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作为一种语际的意义转换活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或“隔膜”,阻塞信息通道的畅通(刘宓庆,1999:72)。对电视新闻译者而言,所要跨越的文化障碍则更为棘手。为了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译者在语际转换的过程中对译文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必须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因为文化因素———英语受众能不能在瞬时理解电视语言所反映、附带的文化信息、内涵———是关系到电视英语新闻广播这种跨文化传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段连城.怎样对外介绍中国[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1993.
[2] 林戊荪.改进中译外工作,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A].
《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3]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99.
[4] 沈苏儒.关于中译英对外译品的质量问题[A].《中国翻
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1992.
[5] 张 健.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A].方梦之.实用
文本汉译英[C].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6] 赵浩生.政治游说、国际公关与中国形象———赵浩生教
授清华大学演讲录[J].国际新闻界,2001,(4).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 rnal of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No.1
论标示语的翻译
卞正东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无锡214122)
[摘要]本文探讨了标牌类标示语、口号类标示语、标识类标示语、说明类标示语四类标示语在译法上的得失,以丰富的
例证说明了译者必须通盘考虑,殚精竭虑方能作出可接受性强、宣传效果好的标示语译文。
[关键词]标示语;翻译;口号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05)01-0027-05
  标示语标示某一(些)事物或人物应处的方位或动向。标示语的种类很多,比如安全标志、交通标志、公用设施标志、机械设备标志、外贸包装标志、宣传口号、说明标识等。标示语目前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常用的应用文体,它在方方面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其结构也比较特殊,给人以一种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的印象。本文拟把标示语分为四类,并探讨其译法,即:标牌类标示语、口号类标示语、标识类标示语、说明性标示语。
一、标牌类标示语
标牌类标示语通常写在一块标牌上,起警示、告诫等作用,出现在公共场所。前几年,天安门草地上曾树立起几块牌子,上面写了两行中文,“爱护草地,请勿入内”,下面两行英文是“care of the green,please do not enter”。几个月后牌子拿走不见了。这当然是中式英语,因为英文里没有这种说法,而只是说“keep off the grass”。本来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中译英时出点毛病也不足为怪。但是把中式英语堂而皇之放在西方游客众多的天安门前,就有点过分了。(程镇球,2004:50)
在汉语标牌类标示语中,直接明晰的禁止类标示一般情况都是可以接受的,例如“闲人莫入”、“禁止抽烟”等在人们看来并不十分刺耳或刺眼。然而,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