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安人,明道救世
作者:徐明生 吴贻玉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7
        要: 在新形势下,当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由世俗化导致的精神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文化功能弱化及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传统阶层形成的精神传统如超越的理想和追求、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对文化道德修养的注重等,对应对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明道资料关键词:精神传统 高校教师精神价值危机
        一、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问题
        当代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体的组成部分,正面临普遍存在于知识分子中的精神价值问题。根据当代学者陶东风的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社会同质性的消解。由此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在知识界产生了阐释中国的焦虑及共识的消失;二是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即由世俗化导致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危机”[1]
        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问题首先表现在知识的文化功能弱化而不断工具化,教师由神圣的事业变为谋生的手段。自古以来就承担着礼乐教化的功能,官师合一的传统决定了不仅要传授各种文化知识,还起着提供道德范式、塑造理想人格、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而在当代社会,高校教师的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所谓职业化的含义就是:一是掸去知识工作的神圣彩,把它由一种靠信仰驱动的宗教性事业变成一种有工作纪律约束的谋生手段;二是把知识工作由包打天下的文化启蒙变成专门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研究”[2]。当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正逐步丧失之时,教师逐渐丧失对自己职业的敬畏,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志于道的理想和情怀显得迂腐而过时。
        其次,这一问题表现在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和关切;二是对人类各种精神财富的珍视;三是对人生真谛、人的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肇始于西周时期,而在后来的原始儒家表现得最为强烈。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指出人应当超越自然状态而实现人文价值。而这种超越就在于人能知礼义,有道德自觉。儒家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始终关注人事的传统,孔子对是否有意志的天很少论及,如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对的论述,并没有
认为是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味,更多的是对客观条件的无可奈何及一种天命在我的自信,同时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钱穆先生所说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正和先秦儒家表现出的人文精神相契,我所谓之道德精神……纯属一种人生行为之实践,而其内在精神则既不是对另一世界有信仰,亦非在理论上做是非之探讨,更非出于实际事务之利害较量”[3]。由先秦儒家光大的人文精神,历代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者而坚守,时至当代,对现实功利的追求正逐渐取代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急功近利的倾向正吞噬部分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而发掘和继承传统阶层的精神传统,有助于应对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