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绪  论
1.儒家文学教化论是从 先秦到汉代 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 外部 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 内部 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 传统感悟式直觉 思维方式和 辩证法 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 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 ,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 ,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刘辰翁
9. 金圣叹 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毛宗岗 《三国演义》 张竹坡 《金瓶梅》 脂砚斋《红楼梦》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 乐论 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 学术与学问 ,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 学术 称为“学”,把 文学 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 最早的文论 资料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中所载吴公子
季札 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儒家 ,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 内容与形式 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 明道、征圣、宗经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 美刺说 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 朱自清 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
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 郑玄 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 诗乐理论 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 贾谊、刘安、司马迁 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 扬雄和班固明道资料则提出了批评。
24. 王逸 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 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 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 真实性与独创性 原则的是东汉的 王充 ,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 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 孔颖达 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 体裁 ,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 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
(1)文艺源于情感,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 圣人经典 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以 儒家之道 为指归。 明道、征圣、宗经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墨子·非命上》。
(2)“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扬雄《法言·吾子》。
(2)“丽以则”是 创作原则 。“丽”是对 形式风格 的要求,“则“是指 儒家的法度和准则 ,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2)重要文学见解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在 方法论 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2)观物取象。(3)通变入神。
(4)中和之美。(5)观民生民。(6)情见乎词。(7)言意之辩。(8)言语枢机。(9)称名取类。(10)贲饰尚素。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3)从文艺的 社会功能 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从立身处世中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从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怨”之说。
12.名词解释:“兴观怨”。
(1)《论语·阳货》。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
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指诗歌具有团结众和教育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 文艺的内容 ,以“美”和“文”表示 文艺的形式 。“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 形式和内容 的理想关系。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 音乐 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 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 时提出的。被引申为 文学与形式关系 的论述。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 精神品质与自然美 的关系。开创了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理论奠定基础。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 经验观照 就是“心斋”。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 摆脱身心的欲求 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 文艺创作客体 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从四个方面阐述: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
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1)因为‘言不尽意’庄子主张以“无言”悟“道”。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引申到文艺创作的 形神 问题,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 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 的统一。
18.名词解释:《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 第一篇 专论,相传是 汉人毛苌 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
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对后世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