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
两汉经学
凡是博士教弟子的经书,都是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的,因此叫做今(汉)文(字)经。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是一种迷信的、烦琐的、穿凿附会很少有学术价值的学问。朝廷指定它作为士人求仕的道路,以便有效地控制士人,使他们戴着空虚昏暗的头脑,在利禄的道路上一辈又一辈地追求下去。
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
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写的经书叫做古文经。传授古文经的学说叫做古文经学。它的特点是:(一)保持朴学的传统,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与烦琐的今文经学趋向不同。(二)迷信成分极少或排斥迷信,与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趋向不同。(三)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在政治上主张复古,与迎合世务的博士学--今文经学趋向不同。还有一个特
点是两种经学相同的,那就是都缺乏进步性的思想。自然,古文经学在反对迷信这一点上,比起今文经学来,到底还是进步一些,东汉王充、南朝范缜的学说就是以古文经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谶纬之学
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纬是盛行于秦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裹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则是以神学迷信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
历史上的谶纬
秦朝时,有人预言:"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明道资料三国演义中关羽年轻时,有一位老人对他说:"雨水盛,麦子亡"这句谶纬中暗示了关羽水淹七军与在麦城被谋害。
水浒传中鲁智深,一位禅师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彩,注定不能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很快就从经学中被剥离了出去。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魏晋玄学
1、魏晋玄学的概念及代表人物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2、魏晋玄学的兴起原因及特点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转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3、魏晋玄学得分期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反复辩论,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隋唐佛学
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汉传佛教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不仅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而且从特定角度推进了中国本土学术。隋唐佛学又深受老庄学说影响,从历史上看,没有老庄学说,就没有后来的隋唐佛学。 总括起来说,隋唐佛学有四种特性:一是统一性;二是国际性;三是自主性或独立性;四是系统性。
唐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
唐代统治者遵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
1、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
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为了扬儒抑佛,仿照佛教的法统论,提出儒家的道统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及其传焉"(《原道》)。孟子之后不传,他有接续道统之愿,"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2、李翱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主张反佛、"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而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即恢复善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使自己的心身在"弗思弗虑"中达到"清明"、"至诚"的境界。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其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柳宗元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柳宗元否定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
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柳宗元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柳宗元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