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彩雅淡,意境淡远闲适,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
2、初唐四杰
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当时的纤巧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他们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像他的《行路难》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
铿锵,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任蜀川》,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初唐四杰对于唐代七言歌和五言律的成熟和发展做了奠基的桥梁作用。
3、花间词
花间词是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一种词体,名称出于《花间集》,是一种轻艳香软的词风,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月下,写女性的姿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落笔多在闺房,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韦庄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
4、宋初三体
是指宋初承袭晚唐五代余风形成的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这三种诗体。白体是学白居易通俗浅显的诗风,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和王禹偁;晚唐体是学姚合贾岛,代表人物有林逋、魏野;西昆体是学李商隐的诗风,在形式用典上模仿,词采精丽,反对平淡,但又失之浮艳,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5、诗鬼
是中唐著名诗人李贺的别称,以乐府诗著称。李贺早熟敏感的性格使得他在家境贫寒建功立业的梦想不能实现的重压下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病态的关切下在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意识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主要描写怀才不遇的苦闷,风格幽冷凄婉,有独特的冷艳风格。他喜欢用「死」、「血」、「鬼」、「泣」这类字眼,驱遣千奇百怪的形象,表现惊人的想像力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像的成分。构思不拘常法,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6、温韦
是晚唐时期文学家温庭筠、韦庄的并称。是花间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人。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辞藻华丽,融入精妙绮丽的客观描写和深美宏约的抒情,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的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的想象,词委婉含蓄,轻柔艳丽,扩大了词的影响力;韦庄的词风则与温词秾艳的词风不同,多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作直接的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更显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温庭筠和韦庄在词的发展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
7、元白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而形成的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
8、江西诗派
是指在宋代诗坛流行的诗歌派别。以杜甫为学习对象,代表人物为黄庭坚和苏东坡。因为核心人物黄庭坚和他周围的好友是江西人,因此叫做江西诗派。此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
9、新乐府运动
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此类诗秉承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场运动为唐代诗歌形式多样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0、诚斋体
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歌体,因为他也称为“诚斋先生”,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因此诚斋体的特点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杜甫(诗史)
诗史是杜甫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
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从他的诗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惨景。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自安史之乱爆发后,战乱生活题材自然地进入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生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但又不让这些情感喷薄而出,而使节奏变得缓慢低回,所以抑扬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除此之外,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这些不同风格的诗的形成与他自身不同时期不同遭遇息息相关。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如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沿途征兵,这在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中都有真实描写。
但杜诗“诗史”性质还不在于此,他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也正是这些细部描写为其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让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杜诗的叙事还融入了强烈的抒情,让事件更生动具体,引人泪下。
杜甫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让他在广泛吸收前辈人诗风基础上,以叙事夹议论的叙事
手法描写时事,为唐诗后面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而“诗史”里体现的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2、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貌,成为歌咏李、杨的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诗的开篇写玄宗好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终引安史之乱。这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也是“长恨”的原因。但是以后的描写白居易打破了他一贯坚持的讽喻规则,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全文,使全文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全诗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人物来结构全篇,极力描写人物的心里和环境气氛渲染上,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在叙述故
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妃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
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所迷。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诗中,“重”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女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己、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3、古文运动和北宋诗新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由韩愈、柳宗元为代表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自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期王朝中兴。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而到了韩愈、柳宗元这将这思潮推向高潮。他们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反对十分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美感的骈文,提倡写文恢复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样式,而他们自身也凭着勇于创新的思想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虽然还有一些古文作家或出于自身目的,或受韩、柳影响,尽力创作散文,但是古文在骈文的复兴中渐渐走向衰落,整个唐朝文坛流行的仍然是骈文体。
北宋诗新运动是北宋沿着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骈文和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这场运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人物柳开首举“明道资料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石介、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第二个阶段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和宋祁,其中欧阳修是整个诗
新运动的领导核心,他在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反对西昆体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第三个阶段是诗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有王安石和苏轼,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北宋诗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在此运动之后,文坛上才真正流行散文。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
4、李白、杜甫的诗风特点
李白是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诗人。盛唐繁荣安稳的社会景象和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世独立的人格使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