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资料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
作者:唐梦璇 吴卫东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
        摘 要: 《答李翊书》是韩愈的一篇书信体议论文,文中他对李翊所问的“立言”一事进行了回复,依据创作实践,阐述了文学创作观。本文中提到的“气盛言宜”的主张在韩愈古文创作理论中地位尤为重要,与“文以明道”“务去陈言”等主张共同指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发展。现围绕“气盛言宜”的主张解读韩愈的文学创作观。
        关键词: 气盛言宜 文以明道 文学创作观
        魏晋以来,形式繁复的骈文大行其道。唐朝时期,统治者尊崇佛、道两家,先秦两汉以来的儒家教化日渐式微,儒家“道统”更是摇摇欲坠。正是在这样复杂艰难的背景下,韩愈竖起古文运动的旗帜,目的是复兴先秦两汉的古体散文,力图通过古文运动恢复先秦儒家的道统。韩愈在创作方面极力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要承载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作家的道德修养。“气盛言宜”是“文以明道”的具体体现,强调作家要注重修其心、养其气,这种发自于内的浩然之气,跃于纸上就彰显出文章磅礴浩大的气势,内外交融使文章不仅有不拘一
格的形式,而且有广博的内容及精神,与魏晋六朝以来重视形式的骈文截然不同。在《答李翊书》[1]中,韩愈阐述了“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理论,具有一定的立论渊源及发展脉络。韩愈不仅阐释了此理论,而且积极地诉诸创作实践,对古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气盛言宜”的理论渊源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中国古代哲学持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中国的古代文学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肥沃土壤,蕴含着“气”的韵味,“文”与“气”相融合,使“文气”成为品评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渊源,首推孟子。《孟子·公孙丑上》[2]中有言:“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①在这里,孟子虽说“浩然之气”难以名状,却直言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由正义滋养和累积才能产生“气”。培养“浩然之气”是修身的一种表现,将修身与正义相结合符合儒家教化。孟子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①孟子强调把“义”这种儒家道德看作心内之物,将义与气于身内相结合。韩愈主张的修其心、养其气与此不谋而合,可见韩愈“气盛
言宜”中“气”有对孟子“养气”说的继承。但是,孟子虽然说自己“知言”“善养浩然之气”,可是并未将“言”与“气”相联系,二者是分割的。韩愈阐释了二者的联系,足见韩愈对“言”与“气”之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