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资料 摘 要:顾千里的校勘学思想的核心为“不校校之”,他凭借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博得“清代校勘学第一人”的美名。顾千里的校勘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极大地推动了校勘学的发展,对后世进行校勘工作极富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思适斋书跋;顾千里;校勘;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
顾千里(1770-1839),名广圻,字千里,号涧蘋、涧薲,别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无闷子,后以字行,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目录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六岁丧父,自幼家境不富且体弱多病,但却嗜爱读书,后师从江声,同时坚持自学,因而在经史、诸子、训诂、历算、輿地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精于校雠之学, 被誉为“清
代校勘学第一人”,其校勘学思想和方法对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千里的校勘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校、所刻之书,以及围绕所校所刻之书所写的序、跋、书信等之中。顾广圻的主要学术成果集结为《思适斋集》,这是在他去世后有其孙顾瑞清辑录他的遗文而成的,共二十卷。1935年,版本目录学家王欣夫(王大隆)又辑《思适斋书跋》四卷、《思适斋集补遗》二卷。通过以上几部著作,可以大致来了解顾千里的校勘学思想。
一、顾千里的校勘学思想——不校校之
顾千里校勘学思想核心为“不校校之”,对于这一思想,他有过明确的解释,在其 《 思适斋图自记》中说:“以思适名斋者何? 顾子有取于邢子才之语也。史之称子才曰 :‘不甚校雠’。 顾子役役于校雠而取之者何?谓顾子之于书,犹必不校校之也。子才诚仅曰不校乎哉?则乌由思其误?又乌由有所适也?故子才之不校,乃其思。不校之误使人思,误于校者,使人不能思。去误于校者而存不校之误,于是日思之,遂以与夫天下后世乐思者共思之,此不校校之者所以有取于子也。” 也就是说,“不校”,其目的是存其真,而不能随便在古书上删改,正如顾千里在《文苑英华辩证十卷》中曾指出“书籍之讹,实由于校。据其所
知,改所不知,通人类然,流俗无论矣。”而“校之”,目的是纠正讹传,但并不是在原文上修改,而是以作注或者另附一篇考异之类来进行校勘。在顾千里《礼记考异跋》中,指出“每言书必以不校校之,毋改易其本来,不校之谓也,能知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校之之谓也。”“不校校之”,只有存“不校之误”,方可去“误于校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