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朗读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朗读,就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它可给听者以美感,促其成诵,深入理解诗文内容,进而陶冶性情。它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朗读对节奏的要求
朗读必须要抑扬顿挫,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变化、停连转换。如停连,即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这种变化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并且又都是朗读者和听者生理、心理上的共同要求。恰当的停连能给人以愉悦感。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结尾部分,作者为描述那万金难买的泪珠,表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写道:“……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潮湿了,他们谁也忍着,竭力地喊着口号,仍然没有哭”。朗读这段话的时候,带着重号的语调不仅要低,更重要的是句末要停顿,且要长些。这是在抑,一抑再抑,而抑之愈甚,扬之愈高。这种停顿的要求正是作品的基调所需要的。是的,此处这几句恰当的停顿,并非感情的中断、空白,而恰恰是感情的升华、充沛的表露,主题的深化,感到那惜别的眼泪是友谊的珍珠,给人以回味,令人沉浸在惜别、胜利的气氛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是写
别情,且写得极为成功、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尽处又更上一层楼,对中朝友谊的意义进一步作了
挖掘,以激情洋溢的议论作结:“……这是什么队伍啊!也许这不像队伍吧,可是这确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队伍,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这不是说教,是作者捧着赤心向人们倾述衷肠,这是真情实感不可抑制的迸发。
二.朗读必须分清轻重缓急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朗读那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那思想的深刻性、感情的丰富性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升发着永恒的美感体验,这些就要靠重音来体现。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夜”和“路”都是言在此意在彼,表面上是讲自然的夜、路,其实是讲“革命斗争的万里征途”。这样的语句,只有重音来读才准确、生动、有趣地传达出本意。听者通过此才能捕捉到语句的丰富内涵,感受文章中的重点,得到蕴藉的真意,享受审美的快感。
三.朗读对语气的要求
黎锦熙先生曾说:“注重朗读,须用美的说话方式,并随时矫正字音,语调和语气。”(此处只谈语气)朗读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每一句的思想感情都需用一定的语气表达出来。语气就是声音气息,声音气息状态对表露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语气是
山野资料朗读语句中“神”与“形”的结合体。语气把握不准,就会使朗读大为失,更谈不上美了。朗读者在特定的语境下,采用恰当的语气,可以得心应口,乐在其中。对于听者可以心从耳顺,愿意接受,这样听者自然得到美的享受。冰心的《樱花赞》,笔触细腻,态度亲切,通过流畅优美的语言和清丽细致的景物描写,以樱花为象征,赞美日本人民及其斗争精神,赞美中日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朗读时当然是怀有爱赞的感情,因情用气,气随情动,以情带声,语气彩是气徐声柔,造成温和感,气息深长。朗读的语流像涓涓的小溪流入听者的心田,会感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这就是美,朴素的美,真正的美。
总之,朗读者通过深入理解和感受朗读的内容,通过运用各种准确的朗读技巧,对作品进行朗读再创造,使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洁的感情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他们的胸怀,陶冶他们的性情。作为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柏楠,辽宁省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