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与学生应培养的能力
                                江苏 陈同友
阅读文言文,在于不断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并提升能力。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我们要达到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能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
1.吟哦讽诵而整体感知。阅读作品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要吟哦讽诵读出语感,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在吟哦中整体感知,在吟哦感知的同时,把握诵读的节奏。平时多读,形成语感,在考试的时候,则要默读,而不是扫视,凭借语感对作品从整体上感知。这一步首先是了解作品的大体内容,并对不同的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去把握。例如,小说或传记作品,要把握所描写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语言动作等。游记类作品要把握描写的景物,作者寄寓的情感。议论类的作品,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寓言作品要把握所含的寓意。科技作品,要把握说明的对象与特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去正确的朗读句读,才能去分析人物,理解词句的语境义,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捕捉我们需要的重要信息。可以从标题入手,也可以抓住关键的词句,还可以
从全文分散的点上进行概括,进而把握全文。如读郑板桥的《养鸟有道》:“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尔。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我们在整体感知时,首先要明白的是,这是谈他的养鸟之道。再去捕捉信息,作者主张怎样养鸟?即多种树。其中划线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怎样断句?作者认为要在房屋周围栽上几百棵树,让它长得茂密,成为鸟国鸟家。理解了意思,断句就很容易了,即: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就要养成整体感知作品的习惯,宏观把握,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去理解才能准确到位。
2.理解词义而举一反三。要真正读懂作品,还要理解词义句意。古文中词句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这就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读课文时要多记多整理,特别是与自己平常理解不一致的地方要多注意区别。凡课文注释中词语常用的意思,我们都要掌握。现在,文言文阅读考试的材料基本上都选自课外,但考查的词语含义都是我们在课内学习过的,一些特殊的句式更是我们平时学习过的。在考试时不必紧张,而是要回忆考查的词语是什么课文学习的,有哪些含义,这样举一反三,并结合具体的语境作出推断理解。如薛福成《物性相制》:“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赵普文言文三四
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吃)其脑果腹而。”其中黑体的词语,都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尝”,曾经;“及”,到;“是”,这,这样;“去”,离开。这些解释我们都可以从课文里到依据,而影响我们理解的生僻词语,在文中也都有注释。
3.分析思路而学会概括。对作品的思路分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从结构入手,是总分或分总;从层次入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从情节入手,起因经过结果等。在分析思路的同时,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归纳。如《赵普》:“普……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作品的思路是,先总体评价,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性格“刚毅果断”;再具体举例,写他举荐某人为某官的过程,四次奏荐,太祖三次拒绝,但最后“乃悟,卒用其人”。这样从思路上分析,再归纳出内容:赵普为国荐才。“为国”,从“以天下事为己任”而来,“荐才”,从具体的情节归纳而来。如果再作人物性格的分析,就是反复举荐,性格刚毅。
4.品读词句而欣赏评价。对作品的欣赏评价,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一是对词语的品读。如词语的表现力,对描写景物或刻画人物的作用。《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其中的“空”,写烟雾消散,观赏的视野变得开阔;“跃”,表现出湖面水波粼粼,月光照在上面,随着水波在起伏晃动;“沉”,湖面平静,月影倒映,像玉璧沉在水中。而“跃”与“沉”,一动一静,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湖面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写人,如《赵普》中描写太祖“碎裂奏牍掷地”,“碎裂”“掷”,表现太祖愤怒的程度,也反衬出赵普既能忍受而又刚毅的性格。对句的欣赏,品读语句的表达作用。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富春江山水的美丽,连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也被吸引,同时,也表现出美丽山水对人的熏陶作用。对作品意境的欣赏,如《桃花源记》所表现的对自然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乐业、民风热情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等。在欣赏中,要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认识,去体验,去鉴赏。
5.把握特并分析作用。在阅读中要把握作品的特,进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者。这是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把握特,就要了解我们阅读的作品有哪些常见的特。是结构上的特,还是表现手法上的特。如果是结构上的特,我们就要想到是承上启
下,或者总领下文,或者总结上文,或者揭示全文主旨等。而表现手法,如《愚公移山》等课文的对比的特;《岳阳楼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特;《捕蛇者说》卒章显志的特;《赵普》细节描写的特;《曹刿论战》剪裁得当,前后照应的特;《陈涉世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特;《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类比,由己推人的特等等。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就要善于归纳总结,从课内推及到课外。在把握特的基础上,要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如《捕蛇者说》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而“卒章显志”,在作品的结尾点明全文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罪行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6.比较辨微并求同求异。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不同作品,我们都可以进行比较辨微,求同求异,让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启示。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的对象看,一是同一作品中的比较。如《岳阳楼记》中对“迁客骚人”两种“览物之情”的比较;“古仁人”与“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的比较。二是不同作品的比较,其中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如《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比较,同一题材的作品的比较,如《捕蛇者说》与《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选段的比较。从比较的内
容看,可以是词语的比较,如《捕蛇者说》中“毒”的不同含义的比较;可以是人物的比较,如“愚公”与“智叟”的比较;可以是作品主题的比较,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可以是作品风格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的比较等。在比较中,要分析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猿鸣”,前者“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后者“猿则百叫无绝”,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联系课文,我们则可以认识到,前者写猿鸣表现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也衬托渔人的艰辛的生活,而后者则是为表现山水充满了生命活力。
7.圈点注释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进行圈点,即在作品中做上记号,如你认为是重要的词语,隽永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或你不懂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圈圈点点。把词语用圆圈圈起来,用着重号标起来;把句子用横线波浪线划出来;在段落中用夹注、用旁批写下自己的理解。注释,是我们阅读理解的一个拐杖,我们要学会借助它去串讲句子,领会文意。我们要了解课文注释的种类和作用,一般说,作品的第一个注释都是解题的,它介绍作品出处、作者情况,或写作背景、解释题意等。而文中的注释,或者注音,或者释词,或者通句。我们了解注释的这些作用,就可以更好地借助注释阅读理解。同时,还要学会自己去注释课外的文言文,这也是一种阅读的能力。这类考题已有省市考过,我们
也应当尝试做一些注释。我们还应当有一本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学习中借助字典进行理解,则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读书时,学会做读书笔记,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一条途径。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想、体会、评论写出来,如对“先忧后乐”精神的感想,对“舍生取义”思想的评论,对作品中写作特的分析,都有助于我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7.发问生疑与探究创新。在阅读中要学会发问生疑。如读《曹刿论战》,就要问一问: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战前政治准备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什么曹刿可以参与军事指挥?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常识,当时国家没有常规军,当时是车战等。这样发问,也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作品中的观点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如《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有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书法是艺术,需要的不仅是勤奋,也要有天赋。只有勤奋没有天赋是不能取得杰出的成就的。对别人的评价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对愚公与智叟的评论,孰愚孰智,用不同的眼光和智慧去认识和评价。当然,不同的观点的辨析,要有自己的思想,无论赞成或反对,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发问生疑的同时,还要在生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生疑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我们需要调动起自己的
阅读积累,思想积累,有时还有查阅资料,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用推论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探究创新不是,而要有新方法,新观点,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元解读,获得自己的独到发现。如对一则寓言的寓意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启示。每次阅读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份收获。我们的思维应该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这样多一个层次的发问,就多一次探究和发现。
8.感悟体验与理解启示。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获得自己的体验,谈出自己的启示,这既是新课程的阅读要求,也是个性化的阅读要求。我们看一看中考的试题:(1)这篇选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在遭遇坎坷时,甲乙两文的作者仍然能从生活中寻到“乐”,这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从这些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古代作品,要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古为今用;同时,要结合现实社会,谈出自己的认识体会,这就是我们阅读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谈论时,要结合自己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的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悟体验。切忌空洞无物,夸夸其谈。我们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道德,又要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新时代的道德精神。譬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高度
和深度。这样,我们有思想,也就有感悟,就能谈出自己的理解和启示。
本文于2007年3-4月在《语文报(教师版)》分四期连载